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作者路內在《慈悲》一書的后記中提及,他曾為《收獲》雜志的公眾號寫過一篇關于《慈悲》的文章,他自以為那已經是不錯的散文,編輯卻仍然覺得有小說之嫌。
? ? ? 文中寫道:“每一天的黃昏,我媽媽就在廚房望著樓道口,等我爸爸帶著錢回來,那錢就是我們家第二天的菜金。他很爭氣,從未讓我媽媽失望,基本上都吹著口哨回來的。我們家就此撐過了最可怕的下崗年代。事過多年,我想我媽媽這么正派的人,她居然能容忍丈夫靠賭錢來維生,可見她對生活已經失望到什么程度。”
? ? ? 這段文字給我的感覺,一如《慈悲》開篇帶給我的壓抑與沉重。在特殊的年代,高壓的政治氛圍和生存的壓力幾乎令人窒息,一群在工廠勞作的普通人面臨著各種人性的考量。但即便在最考驗人的環境里,“慈悲”作為人性中最柔軟的一部分,并沒有被抹殺。
? ? 《慈悲》是一部關于信念的小說,而不是復仇。
? ? 慈悲本身并非一種正義的力量,它并不能等同于寬容,它甚至是無理性的。但正是“慈悲”的力量,最終支撐著人們走過最壓抑、最黑暗的日子。
? ? ?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更深深記住了這句話:“只要活著,終會有好事發生;慈悲,則讓我們獲得免于恐懼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