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關于這件事,能不能說一點什么?
這人問的,就是這件事——
我不想討論什么自由,討論這個詞過于宏大敘事,并且鮮有人懂得它的真實內涵。別說什么我有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的自由,照這個邏輯,那人家當然有想鎖定什么就鎖定什么的自由了。
沒什么意義。
我只想很膚淺地討論一下事實、觀點與真相。
01
設想,你現在走在馬路上,看到一個男人,舉起右手揮動起來。請問,這個男人在干什么?
這是在心理沙龍上,我問伙伴的問題。
有人說,他在說再見;有人說,他在跟人打招呼;還有人說,他在趕走蒼蠅……
那么,哪一個是事實?
他們說的,沒有一個是事實。在此時此刻,事實只能是——
這個男人舉著右手,左右反復揮動。
而說再見、打招呼等等,都不是事實,都是建立在男人揮手這個動作上的看法,即你的觀點。
我們注意到,為什么同樣的動作,有人說是再見,而有人說是打招呼?因為觀點總是受思維傾向的限制。
長期來看,思維傾向受到個人經歷和知識結構的影響。每一個看法都會打上深深的個人烙印,李師兄喜歡佛學,看問題超脫,直指人性最根本;嘉兒工科出生,思維嚴密,邏輯清晰;我癡迷心理學,看個人都覺得有點病。
從這個角度上說,觀點就是一個人信念系統的外在體現。而正如《瘋狂動物城》里告訴我們的:我們內心的偏見是如此的頑固,認為肉食動物才會攻擊其他動物。
我們還以為,只要不斷提高知識、能力、素質,我們就能夠減少偏見。
很可惜,有兩位心理學家(MarkJ.Brandt和JarretT.Crawford)對5914位民眾進行實驗發現:無論認知能力高低,凡人皆有偏見。
短期看,觀點又很容易受到誤導。
影響力大師羅伯特西奧迪尼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他朋友產品的價格并不算高,但每次報價之后,總是會遇到砍價。有一次,這位朋友在報價時,開了一個玩笑,先報了一個很高的價格。然后說,當然不可能,而是X美元。
結果是,對方欣然接受了他的報價。
這是因為,在價格談判之初,首先給出的那個數字,無意識中成為思維參考的“錨點”,后續的思考不知不覺受到了這個錨點的影響。
這就是為什么,孕婦會發現,街上的孕婦突然多了很多。
02
但我們卻非常樂于將觀點當做事實。
日本傳奇導演黑澤明有一部神作《羅生門》。
一個武士死了。樵夫、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甚至死者的魂魄,都被叫出來講述事情的經過。
然而每一個講述的都完全不同,而他們,都深深相信自己講述的才是事實。
是不是事實呢?都是,也都不是。他們每個人所說的,都是經過扭曲后的主觀事實,而非客觀事實。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無法得知絕對的事實。任何事件,哪怕直接經歷,也必然經過主體感官的加工和信念的扭曲。
把觀點當事實,只是一廂情愿臭不要臉的傲慢。
03
事實也不是真相。
設想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從監視器里看到,鞋廠的一位工人,將一雙鞋放在包里,帶出了廠。
這件事是不是事實?在確定監視內容無人篡改的前提下,這是事實無疑。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個工人是小偷?
不。這是假相,不是真相。
經過調查,真相是,放在包里的鞋子,是工人自己的。
真相可以揭示。回到男人揮手的例子,如果男人面對的,是一個女人,而女人也在揮手,我們便有理由相信,可能是在表達再見或者打招呼。如果男人在做完動作之后,轉身背離女人走開,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這可能表示再見。
可見,能不能逼近真相,事實只是前提,關鍵在于信息量的多寡。
所以,在收到一個二手信息,便激動萬分地沖上去發表一番高見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這個高見是什么?
既非事實,亦非真相。只是借機表達自己談不上不新穎,也不犀利的觀點而已。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憤怒、憤怒、以及更多的憤怒。
就好像,我們心里有只怪獸,它以這個世界的黑暗面為食,哪怕是個未經證實的黑暗面,它也會被激活,像鯊魚問到了血的味道。
你的每一次建立在非事實(或未經證實事實)上的表達,都與怪獸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互動。你在喂養它,而它終將吞噬你,讓你成為它。
未經證實的信息,將通過你以及成千上萬個像你一樣的筆得以放大。倘若它非事實,便會被打造成謠言。
04
當然,我誓死捍衛你表達觀點的權力。
但我依然要提醒你,你陳述的一切,如果以那些不知真假的信息為基石,那么,它的意義也就僅限于表達你自己而已。
我們可以選擇說出自己的主觀事實,但請務必意識到,這只是自己眼中的事實。因此一定會出現不同的事實,這將演變成一場觀點與觀點的對抗,最終是一次文字與文字的交鋒。
這是一場游戲,我們身處其中,但務必心中睜開半只眼,提醒自己,我們不屬于游戲。
離我們最近的,是觀點,最遠的兩端,一邊是事實,一邊是真相。我們不要自大到認為,自己代表真相,真相屬于上帝。
愿上帝保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