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4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
【注釋】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參(shēn),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部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著稱,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
③傳:老師講授的功課。
【翻譯】
曾參說:“我每天從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的功課,是不是用心復習了呢?”
【解讀】
要善于自我反省
曾子在孔門中是最重修身的一個人,他通過“一日三省”之法,鑄就了完美的人格。在曾子看來,反省是一種很好的修養手段,通過這種方法,人們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及時地加以改正,提升自身的思想修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位有志之人都要學習的。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只有時刻不忘提高自己,才能站穩腳跟,獲得一席之地。倘若做不到這一點,即使僥幸取得一時的成功,也未必能夠在以后的風浪中挺得下來。
一般情況下,若是讓你找出別人身上的錯誤和缺點,你可能很快就能指出來,但若讓你找出自己的缺點呢(要想找出自己身上的缺點需要選取一個合理的比較對象,有了比較才能真切的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的原因,當審視自己身上的缺點常常以自己作為比較對象,那自然很難找出問題的所在,這要從側面反映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問題也就不同,正所謂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會那么容易嗎?退一步說,即使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在哪里,又有多少人會舍棄自己的面子,而愿意進行自我反省呢?
自我反省是困難的,但自我反省又是修成美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對于人們來說,自我反省就是一種從認識到實踐,然后再從實踐中汲取經驗,進而提高認識和修正行為的過程。若是一個人不善于自我反省,就不會有真正的提高,就會一次又一次地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比方說,在戰國末年,六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原因基本上如出一轍。引用蘇洵的話便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倘若在韓國被滅時,其他五國及時反省,聯合起來抵抗強秦,未必會丟了祖宗社稷。
“不慎而始,而禍其終”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可是,若想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失”,似乎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為此,曾子給我們指了條明路,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每天都要進行反省。具體說來,就是每日反思三件事:第一,反思一下自己替別人工作,有沒有竭盡全力。若是整天就想著自己應如何偷懶,應付了事,就是不忠。第二,與朋友相處時,自己答應別人的事情有沒有做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人無信而不立,倘若答應別人的事情沒有做到,就是言而無信。第三,老師或前輩們所傳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自己有沒有進行實踐和印證。做人做事不能只在紙上談兵,應當付諸于實踐,只有通過自身的感悟,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能否修得正果,關鍵在于人們是否認識到了自省的重要性。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會隨遇而安,對于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根本就不關心。對于自省的覺悟很小,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省是一個人修德建業的根本方法,也是少犯錯誤和不犯錯誤的關鍵。倘若一個人能夠做到“一日三省”,為自己設定一套自我反省的“程序”,道德和才能就會得到質的提升,這樣一來,還有什么事情能夠難得倒你呢?
在初讀這句話時,可能有人覺得這和西方宗教上的懺悔沒有什么區別。其實,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懺悔是基于錯誤或罪過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表現,而反思的本身并不具有這種原罪的觀念。人們可以通過反思的方式,找出自己身上的優缺點,揚長避短,將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反思更能得出有效的方法來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成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