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寺前街的千年回響》前幾天在《溫州日報》第六版刊出。這是繼在《9層糕公眾號》、《龍灣發布》、《溫度夜讀》刊登后再一次發表。
? ? ——這里不僅是一條千年古街,更是一部活的歷史畫卷。漫步其間,仿佛走進了時光隧道,那些古建筑、老故事,都在訴說著歲月的變遷與文化的沉淀。今天,我想與你一同感受這份來自千年的呼喚。
原文如下:
在這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舉國普慶十一假日,寺前街仿佛一位飽經滄桑、風華絕代的老人,從歷史的封存中蘇醒,緩緩揭開它那塵封已久的面紗向我們展現其歷經滄桑后不朽的魅力。
清晨,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猶如畫家的細筆,輕柔地在寺前街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勾勒出金色的輪廓,喚醒了沉睡中的街道。寺前街終于鼓足勇氣,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姿態,迎接每一位前來探索的旅者,仿佛在低語述說它那橫跨千年的傳奇故事。
每一塊青石板下,都藏著過往的秘密;每一座古舊的建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千年的時光,在這里留下了一道道不可磨滅的痕跡。
曾經,這里是商賈云集之地,絲綢、山貨、洋火在這里流轉,文化的交流在此匯聚;如今,它再次成為人們向往的網紅打卡地,不是因為繁華熱鬧的商業與煥然一新的街景,而是那份沉淀了千年的寧靜與和諧。
寺前街因位于乾元寺前方,而得名。乾元寺始建于唐代,明朝嘉靖年間,乾元寺可與被稱為溫州四大古剎的護國寺、太平寺、天寧寺、嘉福寺齊名。始建于宋代,興盛于明清,寺前街作為八大鹽場永嘉場及溫州城區、瑞安等地的商貿經營集散地,曾經店鋪林立,人流如織,熱鬧非凡。
隨著鹽業繁榮,地理位置的優勢,自然而然成為永嘉場”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數百年來,寺前街一直商氣不衰,成為永嘉場老百姓購物天堂。遙想當年爺爺何守唐為乾元寺戲臺捐款捐物而奔走,可以說民國末期的寺前街,其熱鬧繁忙與戲臺息息相關。
寺前街街窄,戲臺下可是人山人海,一般要熱鬧3至5天,過去戲臺的位置現在成了龍灣農村合作銀行。那時的人們,在這里不僅因八禧而買賣貨物,更可以在戲臺下度過無數個歡笑的日子。
漫步于寺前街,仿佛穿梭在一個又一個朝代之間。兩年前區政府規劃重修寺前街的決策是如此英明,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選擇“修舊如舊”,重現了迷人的古典景色。
兩旁的老店,雖已換上了現代的裝潢,但仍然保留著傳統工藝的手藝人他們用一雙雙巧手,編織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記憶。十八踏菜館飄出的陣陣兒時的香味,如同一曲悠揚的古箏曲,讓人忘卻都市的喧囂;而那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的小吃攤如燈盞糕豬臟粉松糕,則是味蕾上的一次次驚喜之旅,每一口都是對過往的回味。前店后宅、小橋流水的明清民居,與中西合璧的建筑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店后的河道上,船只點點,輕舟蕩漾,小橋流水仿佛窺見當年的闊少大伯父前往尋師訪友,好一片繁華落盡后的寧靜之美。這里既有傳統的江南水鄉風光,也有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印記每一步都充滿了精彩。
最引人入勝的,莫過于那座傳說中飽經憂患、歷經風霜的乾元寺。假如乾元寺現今依然矗立不倒,每當夜幕降臨,古寺的燈光便成了最溫柔的指引,引領著人們走向心靈深處的寧靜。
在這樣的夜晚,你會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清脆而又悠遠,那是古寺為寺前街所奏響的生命贊歌,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與安寧。只可惜這樣的意境只能在夢幻中游動了。
寺前街不僅僅是一條街,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得以窺探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對話。在這里,傳統與現代并存,文化與生活交織,每一個細微之處都透露著這座城市獨有的韻味。當人們在這里駐足停留時,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滋養。
從北頭橋到南頭灣,從圖書館到電影院,從何垣發老宅到永強中學小橋旁的張閣老祠堂,無不留下我少年時的足跡。雖然現在只能通過互聯網看到開街后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繁花似錦,但期待著某天能夠親身前往,再次探尋那段八百年前的境遇,追尋以夢為馬的懵懂年代。
夕陽西下夜幕低垂,寺前街的燈火漸漸亮起,為這條古老的街道披上了一層神秘而溫暖的外衣。不同于白天的繁忙與喧器,夜晚的寺前街多了一份寧靜與深邃。街邊的燈籠高高掛起,散發出柔和的光芒,與沿河的燈光交相輝映,營造出一幅古典與現代交融的畫面。
漫步其間,你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悠揚音樂,這些聲音穿越時空,似乎在訴說著寺前街過往的故事,讓人不禁駐足聆聽。秋風輕輕吹拂,帶來了北頭橋河水的清涼氣息,與白天燥熱的網紅地形成鮮明對比。
沿街的店鋪逐漸亮起了燈,一些特色小吃店也開始忙碌起來,誘人的香味隨風飄散,吸引著過往的行人停下腳步。而河岸邊,偶爾有幾艘小船悠悠劃過,船上或許載著幾盞燈籠,隨著水流輕輕搖曳,增添了幾分浪漫與詩意。
人們或坐在河邊的石凳上閑聊,或沿著河岸散步,享受著這份難得的寧靜。此時的寺前街,仿佛變成了一首悠長的詩篇,每一行字句都在訴說著歲月的無奈。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東西都已經改變,但有些記憶和情感卻是永恒不變的。夜深時分,寺前街漫漫陷入沉寂,煥然一新修舊如舊的何恒發老宅,在燈光斑斕交錯下也送走了最后一批游客,重新煥發她的另一種生命力。
青磚碧瓦朱門銅環今猶在,只可惜昔日的少年沒回來。隨著寺前街的重新開放,它正以一種全新的面貌,邀約我們走進這段跨越千年的旅程。
讓我們一同見證這份歷史的延續,打造溫州版清明上河圖與永嘉場地標文化,感受那份來自遠古的時光之門,以及它帶給我們的無限遐想空間與千年回響。
原創,此文轉載自2024,10,23《溫州日報》第六版
何崇秋/2024,10,26于古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