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語言人們可以溝通交流,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語言有聲而無形,于是便有了文字,將無形化為有形,使抑揚頓挫可以捧在手心里欣賞。許多人喜歡聽故事,從字正腔圓里可以聽得出師傅的嚴肅;從粗聲粗氣里可以聽得出壯士的豪邁;從柔聲細語里聽得出女子的柔情。與生動的語言相比文字似乎呆板的險些要敗下陣來,孰不知讀故事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給師傅一個嚴厲的目光,給壯士一雙堅實的臂膀,給女子一個姣好的面龐。聽來的是說故事人心里的模樣,那到底是別人的,可是自己讀來的,卻真真切切是自己獨一無二擁有的,所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讀故事與聽故事若真要一較長短,當真是難分高下了。
曾經上學時不明白為什么魯迅的文章被人大加贊賞,讀過之后只覺得詞句平淡,甚至不如一些文摘上的文章來的華麗,而老師卻奉之為文學的典范,這著實讓我苦惱了一個學生時代。如今對于魯迅的文章真是越讀越有興味,文字依舊是簡單的,但是卻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牢牢的抓住了心,這其中的奧妙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有體會,瓊漿玉液再如何的醉人也比不上一捧甘泉來的清涼解渴,即便平淡卻是生命的源泉,要想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真不是一件易事。
有一段時間一直在研究寫作的技巧,現在想來不過是舍本逐末,文章本不分好與壞又何來技巧之談。透過文字會看到自己的影子抑或被帶到另一種境界里,別有洞天的驚嘆,柳暗花明的頓悟,這其中的關竅不是技巧所能左右的。清朝著名詞人納蘭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道出了多少癡男怨女的哀傷,不禁為自己也為容若的情逝人去而暗自垂淚。簡單的一句話卻在百年之后仍能撥動心弦,其中也未見技巧甚至不曾有華麗的辭藻,或許這就是文字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魅力所在。真情是在字里行間的流露,被人而捕捉產生共鳴,并不是刻意追求能夠得到的,所以用心寫出的文字不是供人娛樂的,更不是為博人眼球,只是用靜靜的文字表達內心的感受,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給自己選擇一個表達的方式,僅此而已。
有些話,有些事,有些人是不必說給旁人聽的,寫出來是一種傾訴,一種慰藉,不然悶在心里是要憋壞人的。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會翻看自己寫的東西,無論落筆時是怎樣的心境,回憶總是溫馨的。倘若你再也不曾翻看往日的筆跡,但你會知道它一直在那里,一切總還有跡可尋,不至于回首往昔時茫然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