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有些人會打扮,有些人不會。有些人會英語,有些人不會,有些思考很深刻,有些人思考很膚淺。如果我們要變成更好的人,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個人的精進有哪些方面呢?最淺層次的是經驗,有些東西見到了你就有經驗了,例如有人去過國外,有人沒去過,有人上過大學,有人沒有。這個是人與人之間最淺層次的區別。稍微深一點的是生活習慣,有人每周兩次鍛煉,有人一年鍛煉不了一次,有人每天學習,有人很久不學習。再深一點的是技能,有些人體面職業拿高薪,有些人工地搬磚。最后是思維,有些人對事物一眼能看到本質,快速融入,飛速成長,有些人總是在邊緣徘徊。
總得來說,人和人的區別從淺到深,應該是下面這么幾層:氣質(眼神表情等身體語言),物質財富,社會關系,能力技巧,精神財富,思維方式,價值觀(精神結構)。
那知道了這些區別,我們怎么進步呢?當然是學習,總的來講,我們學習是為了變成更好的人,對有些人來說更好的人是完全另外一種人,學習對他們來說無異于自我革命,拋卻過去的自己,獲得重生。但很多人會覺得學習好像并沒有改變我的生活啊?怎么辦?可能你的學習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那怎么高效學習呢?李善友教授說:有效學習就是解構自我認知,改變思想結構。
所以掌握幾個學習模型特別重要。
一、撘框架,建模型,減少個人信息的混亂度。
世界充滿了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沒有框架模型我們是沒法從總體上把握和理解世界的。所以彭小六說我們要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所有的書本都是在建立自己的處理信息模型,而我們學習、閱讀就是將新學到的模型接洽,整合到我們已經建立的知識體系當中去,有些新知識需要我們調整一下邊角,有些則需要我們調整知識體系的地基,下面挖的更深,上面才能間的更高。
二、脫離舒適區,熱愛學習區,眺望恐慌區。
這一點說的人太多,大家幾乎耳熟能詳了,一項技能的精進必須離開舒適區,搞人際關系可不能只會和同一種人交際,練習寫作的可不能只會一種寫作風格,做演講的人在臺上可能需要做更多動作,嘗試各種風格。打游戲如此,生活同樣如此。
三、用意識訓練潛意識。
人之所以能學習,是因為有智商,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但絕大多數人在意識層面訓練完之后大多數情況下確是靠潛意識生活的,也就是做決策的時候并沒有想起來用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訓練不夠,沒有將意識層面的東西思考和習慣,通過訓練和反思融入自己的潛意識層面,成為自己深層次的一部分,不需要靠意識就自然而然能控制的東西,學過自行車的都知道這是怎么回事。第二種情況是天然地將所學的知識和生活割裂,習慣性的束之高閣,從沒想過在生活當中去用。
圖中自主心智是潛意識層面,屬于直覺思維,《思考快與慢》當中快的哪一個。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屬于意識層面(慢的那一個),算法屬于智商,反省心智屬于理性。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理性(反省心智)與智力(算法心智)總體呈現微弱相關。也就是說,聰明人未必理性,聰明和理性是兩個獨立發展的能力。
傳統的智商測試,僅僅對算法心智進行了測量,而沒有包含任何對于反省心智的測試內容。同樣的,我們的教育系統中所有的測試焦點,也基本都集中在算法心智,忽略反省心智。
考試中得高分的學霸,未必能在人生道路上比學渣過得更好,因為在許多關鍵的人生里程碑式決策上,理性的重要程度遠超智力。
四、定期回顧、反思,增強記憶,固化觀念和行為。
長期學習的人都知道定期回顧的重要性,人腦畢竟不是電腦,是有遺忘曲線的,我們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想在要用的時候能夠想起來,定期回顧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于英語,專業知識的回顧大家還能理解,但對于人的“操作系統”即基本概念和觀念的更新打磨和回顧確實人們常常忽略的,所以李笑來才會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專欄中不做音頻,要求讀者一字一句地閱讀。所以定期反思我們的生活,決策,觀念,不斷糾正,我們才能真正成長,而不是在原地走一步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