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下午,我們來到河南省安陽市城北的羑里城。這是當年周武王關(guān)押周文王的地方。82歲高齡的周文王在監(jiān)獄里待了七年,日日與破敗的墻壁作伴。他只能思考人生,隨后想到了伏羲的八卦,就開始在伏羲的八卦上演化。周文王由龜殼月牙形排列的和為定值以及奇偶平衡逐漸得出初級八卦陣。
而我心里還是疑惑不解。為什么取名為《周易》?為什么是偏偏是六十四卦?每一卦究竟是如何算出來的?
所謂“周”,取自“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是周延普遍的意思。而易的古字像飛鳥的形象,又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清代《易緯》就說“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清代陳則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一稱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二稱變易,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來。無論何種解釋,《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chǎn)生萬物“剛?cè)嵯嗤疲冊谄渲小薄?/p>
那么為什么是六十四卦呢?從文王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可以推斷《易經(jīng)》的來源。
祖孫三代一條心,父子兄弟皆圣賢
古人用這句詩來形容文王姬昌的家世。《史記》“吳太伯世家” 記載,姬昌的父親季歷在兄弟中排名第三,素有賢名,姬昌更是少有圣名,所以季歷的父親周太王要把王位傳給季歷,再及姬昌。季歷的兩個兄長明白了父親的想法,主動出奔到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姬昌繼位以后,《周本紀》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 這段將是本文討論的關(guān)鍵。其中兩次提到“決”。所謂決,乃決斷,裁決。姬昌暗暗幫助別人,遠近人物有懸疑不決的事情都來請教姬昌,而姬昌總能給出很好的主意。總結(jié)以上,可推斷姬昌:
陰行善,姬昌處理問題,不帶私心,能真心為別人考慮。所謂“陰”,一方面是指他防備紂王,另一方面也指他行善不與人爭功,如此他還能名聲遐邇,就說明他行善決平, 絕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長期的行為。
能決平說明姬昌通人情,曉事理,博學多聞。
諸侯皆來決平,我們想象一下決平些什么事呢?我們不妨舉例:
我有兩個兒子,我應該按規(guī)傳位給大兒,還是給比較出色的小兒子?
我想在領(lǐng)地上開一條河,有利于農(nóng)業(yè),但耗時耗力,想聽聽姬昌這樣人的意見。
鄰近的諸侯對我虎視眈眈,我是先下手為強,還是求和呢?
所謂決平并不是簡單給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希望姬昌給出一個綜合型的評估。總而言之,用現(xiàn)代的語言,姬昌就是個咨詢專家。
決平是怎么發(fā)生的?問題和答案是怎么交流的呢?
考慮到當時的交通狀況,近的像鄰縣,上百公里,一來一去,車馬勞頓要兩三天,遠的像南京到南通,要半個月。可以想象,當事人本人一般不親自去見姬昌,派個得力手下去比較現(xiàn)實一點。這樣,信息傳遞就有了出錯的可能。另一方面,當時的文字都是用甲骨文或竹簡。 對很多問題的咨詢意見,沒有上百字,根本說不清楚。要姬昌一個個的用竹簡寫,那是相當累,而且很多意見還是重復的。為此,聰明的姬昌就想出一個辦法,他把他所有的咨詢意見,處理問題的方案大略分類,總結(jié)出六十四條,抽象出后天六十四卦,用六根線來表示,并加以推廣。從此以后,姬昌拿到一個案例,分析之后,只要用一排六個竹簡,來對應六十四卦之中一卦,交給傳遞信息的人。“這是歸妹卦,交給你的主人,他自然明白我的意思”。省事輕松,巧妙機智。
當然,像姬昌這樣的咨詢專家在當時也不只是他一個。這整理總結(jié)過程大概是有姬昌牽頭,有多人共同完成,并推廣開來。
如此,也能明白為啥是六十四卦了。二的六次方,一點都沒有浪費六根竹簡。
后來,我們親自體驗了八卦陣迷宮。在迂回曲折的路上對八卦陣之玄妙有了淺顯感性的認識。
在河南的幾天,我們浸潤在歷史文化中。雖然對文物古跡只是匆匆瀏覽,雖然自身才疏學淺對歷史知之甚少,在城墻上遠眺,想象著千百年前的人在這片土地上鮮活地存在過,一股時空交錯的感慨油然而生。的確是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