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問孔子:“一個人能做到貧窮時不逢迎,富貴時不傲慢,這個人怎么樣啊?”孔子回答:“不錯啊。不過,到底比不上貧窮時歡樂,富貴時好禮的人。”子貢聽后說:“《詩經》中說:“像匠人對待骨牙玉石一樣去切去磋,去硺去磨,最后精益求精。”正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討論詩了!我告訴你前面的,而你能知道后面的了。”
【心得】本則是學而篇里唯一有對話場景的一篇,南懷瑾先生戲說猶如電視里的短劇。講的是子貢與孔子就貧富狀態下的修養問題而對話。從對話開始可以看出,子貢起初認為,一個人在貧困時不巴結逢迎,富貴時不自大傲慢,自我感覺良好。孔子在肯定的基礎上指出,貧困時樂道,富貴時好禮才更好。子貢如醍灌頂,立即醒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后面的對話看得出,孔子對子貢這個學生的急智和領悟非常欣賞,因為子貢能舉一反三、見微知著、告往知來,是個可以交流《詩經》的可造之才。
后來的事實證明,孔子的辨才識才獨具慧眼。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不但是學問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現代觀念來講,也是工商界的鉅子。如果說真有儒商,子貢是祖師爺。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特別提到子貢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乃至強調地說,孔子的學說思想,后來能夠流傳下來,端賴他的出力。
本則以對話的形式出現,與學而中其他則中孔子、有子、曾子獨言有別。從本則的生動對話中也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諄諄誘導的魅力。孔子能成后世之師,誠非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