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從簡單到復雜,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單純走向成熟。而真正的成熟要經歷兩個階段,就是從依賴期走過獨立期,最終達到互賴期。
從這個成熟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階段是從依賴到獨立的個人成功階段。如何幫助個人獨立呢?史蒂芬認為有三個習慣可以幫助你。第一個習慣是積極主動,就是從我不得不做變成我想做。第二個是以終為始,就是先在腦海中構建未來,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未來”。第三個就是要事第一,就是多做重要的事情就會減少緊急的事情。
第二個階段是從獨立到達互賴的公眾成功階段。如何實現互賴?史蒂芬認為有另外三個習慣可以幫助你。第一個是雙贏思維,就是要不然你也成功,只有我的成功我不要。第二個是知己解彼,就是比被別人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別人。第三個是統合綜效,就是相信你可以和對手共贏。
而第七個習慣就是不斷更新,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更加成熟。
今天先探討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這是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要建立的最重要的習慣。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喜歡抱怨的人,它是建立在環境決定論的基礎之上。喜歡抱怨的人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這件事情的發生不是我的責任,第二個原則是都是別人的錯,他們的價值觀是建立在環境決定論之上。
而積極主動就是從環境決定論中把選擇權奪回來,就算看上去不可能,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改變,哪怕是改變一點點,也能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怎樣運用積極主動這個習慣去獲得主動權呢?我們可以用三個方法。
第一,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思考的時間。當別人提出一個大膽的提案時,你不要著急再下定論,至少給自己30秒的時間去想一想。把自己的選擇權奪回來,然后交給理性和價值觀。
第二,用積極的語言來代替消極的語言。你的語言代表著你的心聲。我們可以把“我就是這樣做事的”變為“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把“你把我氣瘋了”變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三,減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在我們的關注圈中,有很多事是自己無法去影響的,比如誰當選了美國總統。而在關注圈當中,有一些事你可以影響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響圈。怎樣才能積極主動呢?那就是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影響圈上。比如雖然我不能影響目前的房價,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賺更多的錢。我不能改變老板的脾氣,但我可以學習向上管理,增強有效的溝通。
今天我在跟領導交流的過程當中,就發現我是一個不夠積極主動的人,在說到我們如何把培訓線上的績效提高的時候,我馬上就找客觀原因,沒有第一時間分析自己能做出哪些改變。領導的及時提醒,才進去了交流的正軌。
然后我們說到指標的時候,我又把它縮小到了我負責的版塊,領導接著跟我說了一句更讓我觸動的話。他說有目標感固然是好事,但是我們做事情要把它鋪開,站在一個系統里去看問題。所以我不光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還要多學習多觀察其他崗位該怎么做?崗位相互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假如下一次我要把你調到另外一個崗位去,你是否能夠很快的勝任?一下把“積極主動”這個習慣更新到了更高的境界。
總之,積極主動就是一個人從依賴期到獨立期最重要的一個習慣。千萬不要把責任推給命運,基因,環境。積極掌握主動性,用“選擇的自由”對自己負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