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琬琰
最近這幾天一直處于失落的狀態,也有開心的事情發生,但就是開心不起來,我總是長久的沉浸在這種狀態里,愁云滿目,思考未來。最近在想現在的信息這么通透無障礙,人跟人的交流簡便到你一個消息過去,對方有可能不回復或者延遲回復,發消息的人已經完全沒有期待收到消息的心情跟其他再豐富的表情,漠然的盯著手機,一條一條看去,再逐一回復,頭一直低著,掩蓋著眼里不清不楚的光,自言自語,陶醉其中。
回憶起高中、大學時候,與閨蜜,家人通信的日子。當收發室的老奶奶告訴我有信時,我都是懷著萬分雀躍的心情去拆我的信,拆信之前的過程里我反復猜測著會是誰寄來的呢,都寫了些什么,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到底能寫些什么呢?這心情已然不亞于我現在收到淘寶快遞時的心情,快遞師傅對我說的幾個簡單的字,“有你的快遞”,能讓我興奮老半天,直到目送快遞師傅離開。而當我真的親手拆開信之后才能停止這種迫不及待的激動。讀完信后,這種情懷還不能完全褪去,開始思釀著如何回復,寫的最多的就是跟閨蜜了,每次都能洋洋灑灑的寫上好幾篇信紙,不是詞句華麗的故事,而是流水賬一樣的生活,今天干嘛,吃了什么,我最討厭的二百五又做了什么更二百五的事情,哪個老師講課講的很棒,顏值也跟得上,我們班的哪個男生長的帥,哪個男生打球很酷,等等惡俗類的事情,然后去郵局寄出,直到她收到信之前的時間里,我都會想像她看到后開不開心,意不意外,哈哈,那時候真的就那么著迷,多么青春年少的樣子。現在我們說起來,還有種小情侶的情感在里面,互相傾訴,有所期待,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帶給我們很多莫名的鼓勵與感動。信里的我們雖然都講述著各自的喜怒哀樂,身邊的牛叉大神和各種花樣的二百五,以及自以為是的一些生活感悟,可是我們只有每年的寒暑假可以玩在一起,住在一起,我們在一個城市,不在一個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直存在著這種不能改變的距離,而與信為伴的日子實在是維持的太短了,不是我們不想去維持,而是被手機徹底的替代了。大學期間有了手機后就陸續很少寫信,畢竟手機是實時的,能更快的聯系到對方,再加上真的談了個男朋友,情感都轉移到每月500條都不夠的包月短信了,哪還有心思寫信,書都沒有好好念。
現在家里還存著那些珍貴的信件,信紙都已經發黃,可上面的文字依然還是清晰的,保持著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姿態,整齊又端莊。我一直囑咐媽媽替我好好保存,再回家的時候,我一定打開來好好讀讀,重溫我們一起長大的舊時光,喚醒我腦海里寫信時的心情和當年我們真摯的友誼。
如今手機已經完全的占據了我的生活,成為我生活中不得不缺的通信工具,出門可以不帶錢,但不能不帶手機,它似乎能連接起所有之前中斷過的事情,包括前任及前前任男女朋友。即時的通訊手段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迅速快捷的信息通道一道道建立,你幾乎沒理由不知道點新聞熱點,明星艷照,兩會聚焦等,頭條的地位也越來越不重要,什么都可以是頭條,什么都能以頭條的形式傳播,擴散……一條接一條,更新速度快到前一條還沒有完全消化就被后一條給上綱上線了,急切的在信息大潮里,紛擾葳蕤,永不停歇。
所以,我很想嘗試能不用手機就不用手機,試試用寫信的方式,與我的朋友們有更多的更深刻的交流。當然,這只是一種方式,一種稍微古老點的通訊方式,有人文情懷,也許還有偽文藝范,但重要的還是交流的寬度,方式就是一種載體,說不定寄出去百八十封,只能收到幾封林欣點點的回信,這種失落感會不會比你發一條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回復或點贊更加失落呢?
適合午睡的下午時光,我想起了閨蜜,想起了兒時簡單,淳樸的日子,美好是后來才知道的,我對閨蜜說,我想寫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