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它的含義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圣人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作品出處
《孟子·離婁上》
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譯文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說:‘常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讀解
我們在《公孫丑上》里已聽孟子說過:“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儒家政治,強調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所以,多與個人品質緊緊連在一起。而自我批評則是其手段之一,其相關論述,在《論語》和《孟子》中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當然,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的確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強調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