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張看看
圖片 |電影《29+1》
她叫林若君,今年二十九歲。
很多人說,“女人三十”是一個關口,不過林若君二十九歲,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一個談了多年的感情穩定的男友,她很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為自己的將來打算,人生很多的事情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林若君得到上司提拔,升職了。有一幫很好的閨蜜,有的結婚生子,有的說等不了了,準備步入婚姻殿堂,有的在和已婚男人交往。
電影《29+1》從林若君按下6點29到30分的鬧鐘開始。據說這部戲讓很多人看哭了,我想它戳中了很多女人的軟肋。
林若君說,三十歲,其實有什么好怕的?
但三十歲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無孔不入。
每天有一百個不想上班的想法,最后還是靠著“我好想上班”強行給自己打振奮劑才能出門。
成功事業女老板Elaine對林若君說:“三十歲是一個土星周期,土星圍繞太陽行一周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每個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會被這顆星影響,你會覺得人生有很多變化,很多的挑戰。我想(升職)這就是你三十歲的一個挑戰。”
三十歲的女人,確實要面對很多的挑戰。
升職,工作壓力也升級,上司說,成為我這樣成功的女人不容易,我可以幫你,但是你要走快一點了。
年齡的挑戰,導演深諳三十歲女性跨越三十這個關口,對年齡的敏感。女人寧愿說自己是二十九歲,卻不愿意承認自己已經三十歲了。
有一柜子的護膚品應對皮膚衰老的挑戰。
嚴格控制飲食,多吃一片吐司都要計算卡路里。
按時吃保養藥丸應對身體的挑戰。
以前能喝紅豆冰,現在只能裹著圍巾喝紅棗水。
公車上遇見轉行做保險的代課老師,聽說她三十歲了,露出吃驚的表情,苦口婆心勸她買以一份退休保障基金,因為一個沒結婚又沒買房的女性而言,年紀越大,價值就越低。
比被逼著說出自己年近三十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公車上的大齡女青年甚至是男人都為自己的姐姐,搶著要一份能保障到八十歲的保險表。
盡管我們對周圍人“好言相勸”的種種危機論嗤之以鼻,整個社會好像無時無刻在提醒你,三十歲的女性,沒結婚,沒買房,事業還不是自己的,那你完蛋了,毫無價值了!
看似平淡無奇的小細節,無一不擊中三十歲女人的心底傷。
人生的一個個麻煩從天而降,接住這個,還有下一個,應接不暇。
林若君開始迎接一個個挑戰,先是房子滲水,發潮發霉,想讓房東修一下,沒想到房東直接告訴她,房子我賣掉了,你三個星期之內搬走吧;和男友的感情,貌合神離,一言不和,兩人開始了冷戰;中風失憶的父親突然摔傷住院。
女人三十歲之后人生閱歷豐富,在職場可以獨領風騷,也有自己一幫聊得來的閨蜜,不再像年輕的時候,人云亦云,為自己的不合群,融入不了別人的小圈子,患得患失。
三十歲的女人成長了,也開始考慮,其實女人不一定要靠男人的。
男友第二天早班機出差,林若君工作沒做完不得不過去陪男友收拾行李,可是一邊還要不停電話訓斥下屬,安排工作。男友說,你不要把工作的怨氣帶來我這里。林若君說,你可不可以體諒下,我工作沒做完,丟下加班的團隊就過來陪你。
男友說,你不是陪我收拾行李,你是把我家當你的辦公室,我不介意你忙,但是你不要在我面前忙給我看。林若君說,我是很忙,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被逼著趕工作,我被逼搬家,但是我男朋友沒理過我!男友反駁說,我叫你搬來一起住,是你自己堅持一個人住的。
林若君很堅決一句“OK,沒事,我自己解決。”息事寧人。
這樣的吵架是不是很熟悉,每對情侶都有可能遇到。如果是年輕的小姑娘,可能撒個嬌,示下弱,作小鳥依人狀,矛盾可能就化解了。
但是三十歲的林若君處處要強,不肯示弱,能自己處理的,都是這句:“OK,沒事,我自己解決。”好像男友說的:“你是不是覺得你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得定?這么獨立!這么棒!”
若君,若君,她的名字也許蘊含著這樣的寓意,要像一個男人一樣堅強、獨立。
整個社會都在標榜女性上得了職場,下得了廚房。一邊是競爭殘酷的社會要女性獨立、堅強,一邊是男人們不想自己的女人那么要強,不如聽話溫柔體貼,相夫教子,能夠依賴他們。
但是女人們有著自己更高的要求,不想將就這樣的生活條件結婚生子。所以男友說,你條件這么高,我夠不著,結婚就不要了。但真的是現在的社會,女人太強,而男人太弱嗎?
在這樣的環境中,女人們該何從選擇?采訪一位證悟靜心導師波提·烏坦,他說:
“作為女人,你不要去模仿男人,不要去和男人抗爭,而去成為真正的女人,當你做一個真實的女人,你就比男人高,當你去模仿男人,你就是男人的次等,永遠成不了第一。去跟男人競爭,那不是你的本性,你擁有女人的身體,就去享受,很驕傲你成為一個女人,你會知道自己有多么幸運。”
我理解他話,去發現你作為女人的本性,女人有女人的本性,作為女人,我們陷入男人世界物質權欲的爭斗中,用男人的那一套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我們沒有在真正做自己,而是失去了一個女人的活力和本性。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比男人強,如果男人們不服,瞧不起我們,就按著男人世界的標準強給他們看。
我想一定不是這樣的。
我們一直以來用一套錯誤的價值觀來要求和批判自己,要么去模仿男人、去奮斗、去跟男人競爭,要么依附于男人而活,這一切都違背了作為女人的天性,每個女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依據內心去活出自己的姿態。
林若君重復每天上班,加班,鐘表一樣的生活,一個人爬長長的階梯搬家,有時候林若君也會停下來回望下周圍忙忙碌碌的人群,好像有些什么不對勁,但不得不繼續被生活裹挾著前進。
中風失憶只記得林若君的號碼的父親經常會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小孩子一樣打電話喊著讓她回家吃飯,但是忙著工作開會的林若君,哪里有時間來回應他,所以總是很不耐煩訓斥父親,掛斷電話。
父親上街買菜,地太滑,摔倒撞傷了頭,突然住院。林若君從醫院趕去工作現場。一邊父親正在做開顱手術,一邊合作方刁難:“我今天心情不好,那條裙子我不想穿,我時間很寶貴,不是留給你們這些閑人的,不如取消,不做了!”
林若君終于承受不住,聲嘶力竭咆哮出來:“世界上不只有你一個人的時間寶貴!你想過我們的團隊熬了多少個晚上才準備的活動檔期,就是因為你說要改期。我爸現在正在醫院做著開顱手術,我還要趕過來解決問題!”
但這一切只是林若君的幻想,那個咆哮的可能是三十歲以前的林若君。活了三十年,誰沒有被這樣刁難的時刻?屋漏偏逢連夜雨,命運對自己如此不仁慈,還不得不把委屈的眼淚往肚里咽,微笑著賠禮道歉。
年輕時候的意氣用事,不管不顧,敢說敢做,到了三十歲還是向現實低了頭。三十歲的林若君,最后還是陪著笑好聲好氣地去請對方回來。
她說,這個世界什么人都有,所以不可能全世界都遷就你,有時候上班為了賺人家的尊重,不過未必每個人的尊重你都想得到。
是的,有時候迫不得已,犧牲尊嚴,委曲求全,不是不敢咆哮了,是知道有時候不得不低下頭。后來的我們也都成為了三十歲的林若君。
不得不低頭的還有生命的悲歡離合,親人的離世。林若君在昏迷的父親床前,不停地流著淚故作堅強回憶過去和父親一起的種種美好,憧憬著等父親出院,自己的三十歲生日,一起去吃上海菜,吃父親最愛的豬油撈飯,一起去喝奶茶,去影院看電影。
但一切未能如愿,最后他們還是沒能再一起吃一頓飯,父親去世了。林若君辭職。
經歷過生離死別后的林若君,開始思考最初的問題,她問女老板Elaine:“我們為什么而活?為了成功?”
過來人Elaine對林若君說,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年輕的時候自己也迷茫過,讀書成績不好,十八歲談戀愛,不顧家人反對,跟著男人就去了西班牙。之后發現愛情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
林若君問:“所以你寧愿選工作,也不選愛情。”
Elaine說,你說得對,是選。每個人都有她的第一選擇,既然有選擇就有代價,最重要的,你做了一個選擇,有沒有用百分百的精神去做好它?如果我盡力了,無論什么結果,我都不會后悔,也不會抱怨。人要到一定年紀,才明白,經歷是很寶貴的。我三十歲才回來創立自己的公司。現在是我的第二個土星周期了,我也一樣面對很多的挑戰。
并非只有三十歲才有土星周期,60歲,90歲你還會再次遇見,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要面對的麻煩和挑戰。
經歷過這么多,年近六十的Elaine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已然明白對于一個女人而言,有時候年紀和經歷其實很寶貴。經歷過風風雨雨后,才能更優雅從容面對下一個土星周期的挑戰。
忙忙碌碌,到了最后,看似走投無路了,然后,我們才問最初的那個問題,我們此生為何而活,是否真的可以無悔無憾?
打小到大,林若君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獨立的人,直到爸爸去世,媽媽回了內地,男朋友出差不在身邊,自己辭了職,才發覺自己是一個依賴性很強的人,原來平時一直依賴工作。下班后,依賴朋友。沒事做就就依賴睡覺。
當你發覺一個人真的沒事可做的時候,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還是你不懂怎樣和自己相處?
出差回來的男友來看林若君,兩人話不投機,最終林若君還是捅破天窗問男友,其實這三周你有沒有去上海?男友回答,對不起。起身出去,關門聲“嘣”響起起,林若君才默默地留著淚對空氣說,我還沒跟你說,我爸去世了。
經歷搬家,父親去世,辭職,分手,她都是一個人在承受。30歲的她一無所有。
之前所靠要強撐住的一幕幕,掩蓋起來的壓力、委屈、悲傷、恐懼、迷茫,突然襲來,林若君昏倒在地板上。
每一次崩潰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如果生命可以讓你再選一次,你會先從什么時候開始?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人生,那么有沒有想過有另一個三十歲的你,會是什么樣子,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林若君新家的合租伙伴叫黃天樂,同樣在二十九歲到三十歲的過渡期,一位天性樂觀的胖女孩。她的人生沒什么特別,除了還有一個月就踏入三十歲,沒結婚,工作也看上去沒有出息的樣子。黃天樂樂天知命,不為生活所困擾,無憂無慮在環游世界,去了巴黎。
但這個樂天的即將三十歲女孩,沒出息地在街口唱片店工作了十年,沒男友,還很胖,父母離世,身患癌癥。盡管這樣,她依舊活得很開心。
黃天樂給林若君留下一本日記。她說:“你有沒有試過覺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沒有的樣子。”
你更喜歡哪一個三十歲的樣子呢?
如何穿越那些脆弱、孤單和恐懼?
林若君說,來到這一步,我好像走在樓梯上,突然踩空了一腳,不知道跌到了哪里,好害怕,你有沒有試過讓眼淚一直流下來,流過臉龐,流到下巴,滴落心口,再掉到地下。我以為自己不怕一個人,但我原來好怕。
有人說,電影刻意放大林若君的痛苦,放大黃天樂的快樂。《29+1》原來是一場舞臺劇,導演彭秀慧自導自演,一人分飾兩角。有人說黃天樂并非真實存在,只是林若君童話書里的一個角色,用來緬懷我們無法開懷的殘酷人生。哪有那么多的開心,只不過被逼到了死角,才開始不得不為自己做打算,逼著自己看開點。
有沒有想過如果喪父、辭職、分手、乳癌、單身,這一切都發生在林若君的身上,該如何面對這30歲的人生?該從何汲取勇氣,該如何勸自己看開點?
新世相發布了一篇文章,采訪了身患癌癥的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說:
別人的人生剛開始,我的人生就要結束了。
以前會跟男友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現在除了健康,其它都微不足道的小事。
看似普通的健康多么珍貴,能有健康的精力,縱使要面對一些生活煩瑣也是多么可貴。
最開心的是醒來,身體不痛。
“空氣”、“時間”、“不爭吵”、“帶父母吃一頓好吃的”,這些以前不珍惜的內容都變得很重要。
黃天樂說,不管多少歲,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數,剩下是多少時間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還有最重要的是記得所有曾經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快樂的事情。因為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們怎么去看待它!
最后林若君說,謝謝你,黃天樂,你令我記起很多基本的事情。
片尾是一句話,每個階段也是由零開始的。
29+1=30,30歲,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