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書】69 做出好決定

每天我們都要做各種各樣的決定,早上吃什么?今天穿什么?上班后一堆事,到底先做哪件?……

很少有什么事情比做決定更重要,確切的說,我們所作出的決定,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即使是運氣,也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生活的質量取決于決策的質量。你是誰,你將成為誰(或已經成為了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決定

但是我們大都沒有接受過如何決策的正規訓練,通過經驗是遠遠不夠的。然而你,完善決策技能也不能保證所有的決定產生期望的結果。畢竟,我們只能控制決策的過程,而不能控制決策的結果。

理性決策的6個步驟

理性是良好決策的基礎,理性意味著做出了一個最一致、價值最高的決定。因為決策需要邏輯、精細的分析、仔細搜索充分的資料,而不是憑感覺或經驗。

理性決策有六個標準步驟:

識別和確定問題。當現狀和期望的狀態存在差異時問題就出現了。

確認決策標準。這一步要弄清楚什么是相關的,什么是重要的。不同的決策者,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評估標準。每個標準的重要性都不同,我們需要評估上一步中確定的標準,為它們在決策中的重要性列一個先后順序。

制訂備選方案。制訂可以解決問題的所有備選方案。

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備選方案確定后,就要對每個方案進行分析和評估。

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在評估所有方案的優缺點后,選出最佳的方案,決策到此結束。


阻礙理性程度的源頭

當然,由于決策受多方因素的影響,理性只是一個理想的過程而不是現實,所以我們的決策職能越理性越好。

一個清晰明了的問題。現實中,問題一般都很復雜,問題的起因和結果都不明朗。我們的注意力常常會聚焦在錯誤的問題上,混淆了表象和本質。

所有相關標準和備選方案都可以確定。我們確定標準和備選方案往往有限,偏見和個人喜好也會限制我們的備選方案。

可以根據重要性對標準和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和評估。由于問題的復雜性,很難客觀的對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和評估。

獲得全面的信息沒有任何限制。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時間和成本或者其他insurance的限制讓我們難以獲取全面的信息。

可以精確的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我們很難精確的分析每一個備選方案,甚至常常被一些無關緊要的標準和情感影響我們的判斷力。

高效決策的建議

1 沒有目標就沒有有效決策

沒有方向的時候,東西南北風,都是逆風。理性意味著一致性,一致則需要明確的目標。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那么做出合理的決策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偏好。目標越清晰,化解矛盾和進行權衡也就越容易。例如,選擇工作時,薪資、發展潛力、距離、福利等,到底哪個才是自己最關注的?如果某個備選方案那在每個重要方面都優于其他方案,那就不會有矛盾,決策也會更輕松。

2 有時,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選擇

在什么時候什么都不做可能是首選策略?

首先,當我們情緒高漲時,比如恐懼、憤怒、喜悅或類似情緒,我們會出現決策失誤。

其次,危機時期。可能會產生一葉障目的問題,適時的傾聽多方意見,避免倉促決定。

第三,缺乏信息的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判斷其他方案是否更好時,堅持不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其實是在用已知替代未知。

最后,如果在做決定時壓力很大,那么適時放下這個決定。

平靜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壓力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產生很多遺憾。

3 選擇不做也是一種決定

歷史上充滿了很多失敗的決定,這些決定失敗的根源就是消極無為。

沒有經驗的決策者可能會陷入無為的陷阱。發生這樣的事情一般有這么幾種解釋。第一種是害怕改變,對于很多人來說,無論現狀多糟,至少它是一個已知的環境。改變會有未知的成分,它可能更讓人害怕。第二種情況是滿足現狀。許多人不做出決定,是因為沒有改變的動機。第三種就是懶。什么都不做,阻力是最小的。

如何應對不做決定?

第一步是要意識到這一點。聰明的決策者要意識到維持現狀和做出改變一樣,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第二步,需要挑戰現狀。僅僅意識到什么都不做是不行的,問問自己,為什么不拋棄當前的老路,為什么不能選擇其他的路。

第三步,考慮不采取行動的代價。我們通常只關注變化相關聯的風險,然而消極不作為也是有風險的。

研究表明,短期內人們肯恩公會后悔做出決定,但從長遠來看,不做決定的遺憾更多。

4 當下的決定將嚴重限制未來的決定

現實世界中的決定時環環相扣的,互相連接的。我們很多人預料不到這些選擇之間的相關性。我們做出決定,就好像它和將來的決策沒有關系一樣。但是,我們今天的選擇是過去選擇的結果,每一個決定都會收到來自之前決定的歷史包袱,它具有上下文,每一個現在的決定都限制未來的決定。

一個決定在某一時刻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但可能在未來困擾好多年。例:選擇哪個大學專業看似無關緊要,而這將決定你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在哪個城市可以找到工作,賺多少錢甚至和什么人做朋友。

做決定時要把現在的決定和未來的目標聯系起來,通過向前看來改善決策。確保正在做的事情與你一個月、一年后、十年后甚至更遠的目標相一致。

5 人生的關鍵決定就那么幾個

人生道路上有成千上萬個岔路口,其中幾條分叉非常大,這就是值得深思的時刻、領悟真諦的時刻。

人們花大量時間去擔心和分析各種瑣碎的決策,卻花很少的時間去注意哪些真正關系重大的決定。事實上,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優化每一個決定。一個決定對未來的影響越大,它的重要性就越大。如果不區分關鍵決定和其他決定的話,反而會忽視真正重要的決定。

6 高效的決策者知道什么時候適可而止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征就是信息超載。信息超載意味著我們接受的信息超出了我們的處理能力,從而導致信息封鎖。當信息超載時,我們傾向于忽略或忘記一些信息,或者推遲信息處理,知道過載情況緩解。如果是丟失了不重要的信息倒還好,但丟失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時,那就很悲催了。

此外,信息的數量不等于信息的質量。我們接收的很多信息,并不會給我們提供做決定所需的有用和可靠的價值。

如何適可而止?

首先,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如果目標是明確的,連貫的,就不太可能繼續搜索無用的信息。

其次,要知道,做決定時我們幾乎永遠不可能獲取到所有的信息。不確定性是生活和決策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消除不確定性,只能獲取適當的信息,盡量減少它。

第三,用點時間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反思。對于重要和復雜的決策,使用紙筆來確定該你的選項并分析它們。

最后,如何定義信息適量。當我們判斷進一步搜索信息不再可能產生任何有價值的選項時,信息就夠了。

7 給自己的選項,不要超過6

研究證明,更多的選擇可以提高滿意度。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將一種選擇跟兩種選擇相比。在面臨比較少的選擇時,更多的選擇一般意味著更高,畢竟有限的選擇比沒有好。但是,三四十種選擇不見得比三四種好,更多的選擇反而會降低滿意度。

首先,更多的選擇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來評估這些選擇。選擇越多,任務越重。

其次,選擇越多,對結果的期望值越高,我們期待得到更加完美的結果。

第三,選擇越多,如果最終結果無法接受,我們傾向于認為是自己的錯。這么多種可選方案,為什么偏偏還會選錯。

對大多數人來說,限制選項的數量,控制在6個以內時,可以增加幸福感。另外,降低期望值也可以增加幸福感。

8 糾結于過去的決定只會浪費時間

糾結過去是因為我們意識到或想象當初做了不一樣的決定,現在情況會更好。什么樣的情況會感到后悔?

第一種,后悔自己所選方案與未選方案之間所產生的比較。如果不知道決定的結果如果,就很難體驗到后悔。

第二種,已選方案的吸引力與其他一個或多個方案大體一致。如果所選方案結果不好,河南做出做錯決定的結論。

第三種,如果很快知道決策的結果,很可能感到后悔。因為即時反饋的體驗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第四種,一個決定越不可逆,如果后果不理想,那么對這個決定的后悔程度就越高。如果可以輕易糾正過去的錯誤,就不太可能為之前的決定感到后悔。

雖然無法消除后悔,但可以將其最小化。很多決定不需要繼續跟進,只會增加煩惱。把時間投入到更重要的決策中去,特別是那些存在好幾個相似備選方案的決定。最后,在那些不可逆的決定中多花點時間。

9 懂得冒險

生活的簡單方法是堅持到底,通常以為這那些結果可以預測的決定,以及對我們的已知世界威脅最小的決定。但是如果不放棄一些穩定的東西,承擔風險,就很難取得巨大的成就。愿意冒險的人會迅速做出決定,但并不意味著這些決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第一,? 擁抱變化。變化并不總是一種威脅,通常是一個機會,一個有風險的機會。

第二,? 了解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再次基礎上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水平相適應的方案。

第三,? 承擔計算過的風險,不要賭博。

10 是人就會犯錯

生活中你能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擔心自己還會犯錯誤。

屢次失敗會削弱我們再次嘗試的動力,那些因為我們都有一種傾向,重復和強化那些能夠成功或者有進步的活動,避免失敗的活動。應該如何對抗挫折帶來的強化壓力?

首先,承認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充斥著不確定性,要避免失敗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不確定性和失敗。但是沒有不確定性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嘛?

其次,從挫折中吸取教訓。犯錯后馬上糾正過來,就可以做出一些實現小成功的改進,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恢復自信。

11 經驗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負擔

經驗會導致傲慢,過于自信,就會降低決策的質量。取得成功的人要保持警惕,不要過于自信,尤其是處理專業領域之外的問題時。在新的情形下處理問題,依賴經驗需要謹慎。找到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需要超越常規的思維,但是,當應對常規問題時,可以放心的依賴經驗。

12 你所屬的文化決定了你的決策風格


美國人VS中國人表達意見??

我們都是自己所處文化的產物,而文化存在差異。在任何一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決策風格和事件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不要以為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做決定的方式與我們一樣。

盡管決策理論推崇理性決策,但這個理論同樣也是存在文化傾向的。因為這項研究的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自重視目標和一致性的國家和地區。在良好的決策不是通過理性做出的地方,應該根據當地的文化調整做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