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的目標可大致分兩大類:1. 證明我行的“表現”目標;2. 追求成長的“進步”目標。從而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注重良好的表現從而體現能力的“表現”型人格和注重進步、成長的“進取” 型人格。
如果一個人很在乎是否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當知道別人喜歡自己時,自我感覺會很好;試圖比同學或同事更出色及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能力,那他就是一個注重給別人良好印象的表現型人格。
如果一個人努力在學校或者工作中不斷學習與進步,常常尋找開發新技能、汲取新知識的機會,接受各種信息的反饋從而使得改進自己的不足和更了解自己,那他就是個注重自我成長的進取型人格
當你追求 “表現” 目標時,追求的是自己當下的表現得多好,能獲得多少的認可。你的精力被指引到獲得一個特定結果上,比如達到一個銷售目標等。達到這個目標能給我們帶來某種肯定,會使我們看上去或自我感覺起來聰明、有才華。相反如果銷售業績不夠高意味著我對自己的工作不擅長。這樣的“表現“目標都有一個“全“或”無”的特征——你或是達標或是不達標,非贏即輸。而此時外部的反饋,構成了全部的“回報”,決定了努力的成本。表現好達成目標就是成功,如果一次不達標,害怕別人認為自己能力不行,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嘗試,于是注定失敗——你會成為 “自我應驗預言”的受害者。
當你追求“進步”目標時,追求的是自我進步成長,你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夠改善的方面,更享受正在做的事情,更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并從中找到樂趣。即使在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知道那也只是暫時不夠好,隨著自身的成長總有做好的時候,因為每天都在成長進步。他們不因是否達到特定結果而評斷自己——比如超越銷售目標。取而代之,他們用“進步”來評斷自己。我有進步嗎?我在學東西嗎?我前進的速度適當嗎?重點不是一次的表現,而是長期表現。這種目標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與自我價值關聯起來的,因為它們著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這種目標關系到你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證明你已經是最好的了。
實際上,不論你的目標是什么,總會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境況隨時會變,問題會無毫預警地出現,實現目標比想象的要難。遇到困難時,追求“表現” 目標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沮喪無助焦慮,懷疑自己的能力,把原因更多歸咎在自身無法改變的問題上,從而便失去動力,自然也就失敗了。而追求 “進步” 目標總是更從容面對焦慮,傾向于馬上做出行動,解決問題,也更能堅持下去。當你把目標從“能證明什么”轉換為 “能學到會”時,你會更容易堅持下去。
你可能覺得把“表現“目標換成”進步“目標就能嚴重影響人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可實際確實是能夠影響你的人生。當你聚焦在“進步”而不是“表現”時,即使事情變復雜時——復雜的情形、時間的壓力、重重的障礙或意外的挑戰——你不會垂頭喪氣,你不會開始懷疑自己,你不會因此而失去動力,你更傾向于相信堅持就是勝利,你仍可以從過程中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