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遇到為了得到他人認可努力付出的人。為了讓配偶滿意不得不出去工作,為了得到領導賞識努力加班,為了同事的認可積極社交……好像他們很忙,很多事情,但總是能聽到他們由于自己努力付出沒能得到預想的認可而憤憤不平,感覺他是受到了極大的委屈一般。
這種人被稱為“表現型”人格,他們經常關注當前的表現,常常因為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極其需要外部的反饋,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外部的認同,只要他人認可,他們可以付出一切帶代價。
這類人的優點,你只要給他一點點的支持,他就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樣的員工是比較好管理的,他會為了得到領導的認可努力工作,當然如果你給他加點薪水,他會更加賣命。
但他們有致命的弱點,他們習慣于從外部得到認可來支撐自己的行為動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認可,一旦得不到認可,他們就可能一落千丈,自暴自棄。
家長多夸幾句,就再多學一點點,以便繼續被夸;工資多漲一點,就盡量顯得多做一點,否則多不劃算啊!這是他們真實的念頭。
這里有個非常隱蔽的陷阱:明明是為了別人而活,卻真切地感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陷阱:你的處事方式會“遺傳”給你的下一代。他們幾乎從剛開始“懂事兒”就已經這樣了,基本上都是因為來自于父母的習慣與態度而不斷加強。而到了他們的下一代,也由于他們的習慣與態度,潛移默化地“教會”了他們的孩子。
在職場上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人。剛加薪升職的前幾個月大半年,表現地特別好,好像是為了顯示他確實“對得起”他所得到的報酬,但過個一年半載的,他好像有回到了之前的原點。而這一切,其實都是在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未想過自己是否真的有在其中成長。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人,很少一部分人。他們好像自帶發電機,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做事不會因為外人的評價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和行動。但他們也不固執,做錯了事,糾正過來就是了,犯過一次的錯誤盡量不再犯第二次。他們重點關注自己在其中的進步與否,其它報酬可以排在進步之后。這類人被稱為“進取型”人格。
聰明的你,愿意做哪一類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