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榮強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意思是文人或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瞻前顧后,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天下永遠是英雄的,豪杰的,甚至是流氓的,而文人永遠處于從屬地位,必依附于英雄豪杰或者流氓,他們人生的價值的實現,很多時候仰賴別人的賞識與器重,企盼某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
至少,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
三請諸葛亮
在史書《三國志》里,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編出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為了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
按《三國演義》的敘述:漢末,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霸占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擁兵東吳,豫州牧劉備打著漢室宗親劉皇叔的旗號,表面上膽小老實,暗地里也想稱霸一方,甚至號令天下。當然,他需要高人輔佐。
劉備聽說諸葛亮乃當世大賢,隱居在隆中臥龍崗,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請諸葛亮出山。不巧諸葛亮這天不在家,劉備只得失望而歸。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匡扶漢朝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齋戒三天后,又帶著關、張二人去請諸葛亮。到達時,諸葛亮在家,可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如撥云見日。諸葛亮見劉備非常誠懇,有三顧之恩,便答應出山效犬馬之勞,也成就自己的功名。
諸葛亮這個人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出山的“三顧茅廬”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有藝術夸張的成分,但也并非全不靠譜。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段話,可以作為羅貫中編故事的歷史依據,當然也可以視為諸葛亮的自我標榜,因為諸葛亮寫這段話的時候,劉備已死,死無對證。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也許算不上什么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和小說中的那個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被美化和神化的諸葛亮,有很大的差距。沒有羅貫中的妙筆,諸葛亮只是劉備一個普通的軍師與蜀國的丞相,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功績,其名聲根本不值得千古傳頌。
在我心中,諸葛亮其實是一個隱士。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隱士首先是士,也即學問高深的賢人,但是他品德超凡、清高孤傲,不愿與濁世同流,其學問也不用于經邦濟世,所以叫隱士。
中國的隱士文化傳統深厚,從古至今隱士無數,隱士也稱得上一個美名。隱士與道家有密切關系,也許是隱士造就了道家學說與傳統,也許是道家學說的傳播造就了更多的隱士。
隱士有三種。第一種,潛心學問,一生都不過問參與世事,遇有出仕的機會,也堅辭不受,如莊子。第二種,青年壯年時入仕,老了倦怠了,放下功名而歸隱,如陶淵明。第三種,青年即歸隱,其實是在等待入仕機會,如諸葛亮。
人生三借
諸葛亮的故事當中,草船借箭相當有名,而“借”字尤其值得我們琢磨。一個人無論身體多么強壯,才學多么高深,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和社會的競爭,不可能僅憑單打獨斗就能成就偉業。劉備三顧茅廬是為借諸葛亮的智,諸葛亮答應出山是為借劉備的平臺。
最近流行一句話:“離開平臺,你什么也不是。”這揭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所謂平臺,就是匯聚了大量資源如資本、人才、品牌、技術、顧客的公司或其他組織,有的人身處其中,卻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以為許多事情是靠他個人的能力做成的,而不是依靠平臺的力量。諸葛亮要是不借助劉備的平臺,終究不過是個山野村夫。
近幾年,創業眾籌流行。所謂眾籌,就是融資、融智、融人脈,本質就是互相借。所以,你若想創業,不妨學會“三借”:借平臺、借資金、借渠道,讓自己更快成功。
有人總結“人生三借”,對于所有希望成功的人,都值得借鑒。
1、借勢:讀懂趨勢、把握趨勢才能贏在未來,人生最大的智慧是選擇,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2、借智:向成功人士學習,與有智慧的人為伍,節約人生成本,縮短成功時間。
3、借力:依靠團隊的力量,借助外部的人脈資源,整合資源,打造平臺,讓別人為你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