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被曹操打敗后投奔荊州劉表屯軍于新野,在一次與劉表的飲宴中屢屢失言,先是擅談劉表立嗣之事,然后又一時忘卻自己的韜晦之計,抑郁不防間說出“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的壯志之言,于是見恨于蔡夫人和蔡瑁,引得蔡瑁的幾番殺害。
福禍相依,劉備被蔡瑁追殺而跑至南漳,遇得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聽得了那個之后與他糾纏一生之人的名號——臥龍先生。這之后有徐庶自薦于劉備麾下,為劉備攻打曹仁奪取樊城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引來曹操對徐庶的關(guān)注,使徐庶被使計賺入曹營。臨行時,徐庶為劉備力薦臥龍先生諸葛亮接替自己的位置,并強(qiáng)調(diào)“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于是有了被稱為古今美談的“劉玄德三顧茅廬”之行。
源于司馬徽的盛贊和徐庶的推薦,劉備同關(guān)、張并從人等去隆中第一番親訪諸葛亮。諸葛亮卻一早就云游去了,且歸期不定。劉備只好與童子通名,囑其告諸臥龍先生。回去途中遇著崔州平,劉備以為是諸葛亮,失望之余與崔州平一番言論之后卻又驚喜,欲請崔州平出山相助,遭拒。
第二番拜訪諸葛亮,劉備心機(jī)boy特地選擇了一個天寒地凍之日前去,“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其意比上次更誠。將近茅廬便聽到有人在酒店和歌,魏晉那種放浪形骸、清談玄辯、寄情山水的隱士之風(fēng)應(yīng)該就是始于此吧。于是劉備又誤以為此二中有臥龍先生,一問才知是孔明之友石廣元和孟公威,欲請其出山又未果。去茅廬求訪臥龍先生,不巧人家剛又出去了,其實應(yīng)該是專門躲他了吧,劉備只好將一片肺腑之言留于紙上以表其殷勤之意。回家途中遇著諸葛亮岳父黃承彥,劉備又認(rèn)錯了人,這心就跟坐過山車似的,忽上忽下。(尼瑪,認(rèn)錯前面幾個人也就算了,畢竟都差不多年紀(jì),人黃承彥比諸葛亮大一倍呢,你也能認(rèn)錯,難道是冬天穿太厚了看不到臉。)
第三番拜訪,劉備真是虔誠之至,“乃命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熏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以敬神之道敬孔明。這一次要是還碰不到人劉備就要尷尬了,規(guī)格已經(jīng)沒法提升了,下次四顧茅廬還能該怎么辦呢?他這次是豁出去了,不成功便成仁。所幸過程雖然曲折,在孔明幾次三番拒絕,劉備幾次三番誠邀下,孔明終于出山了。
但是問題來了,劉備三顧茅廬見到那么多曠逸清韻、高超賢明之士,怎么就不把他們都收入囊中呢,不能一網(wǎng)打盡隨便多收幾個也好呀,這樣諸葛亮也不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活活把自己給累死了。像荀彧投曹操時,可就是像拔馬鈴薯一樣,拔一個拎出一串,什么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毛玠,都是荀彧這樣一個薦一個推薦來的。那為什么劉備拜訪到這么多人,最終就只得到一個諸葛孔明呢?
是因為天下大亂,他們無出仕之心?諸葛亮也沒出仕之心呀,或者說出仕之心并不堅定。一開始徐庶推薦孔明的時候,就“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蘆見孔明”,然后果然被諸葛亮罵了一頓,“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然后還拂袖而去。諸葛亮寫的田間歌,“榮者自安安,辱者自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說明他只想做個縱情山水天天能睡懶覺的隱士。諸葛亮與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為密友,五人中徐庶出仕之心最為強(qiáng)烈,自薦于劉表,見劉表是無用之人轉(zhuǎn)而自薦于劉備;其次是劉備二顧茅廬時于酒店和歌的孟公威,他歌中詠唱得遇周文王的姜子牙和得遇漢高祖的酈食其,“兩人非際圣天子,至今誰復(fù)識英雄”,以自己與此二賢相比,更希望能遇到與賞識此二人之才一樣的明主;第三為諸葛亮了,他屬于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既憂于漢室之危天下之亂,又滿足于現(xiàn)在田園生活的閑情適意;第四是石廣元,“獨(dú)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完全是一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瀟灑快意的隱士形態(tài),但東晉著名隱士陶淵明都曾出仕過;第五是崔州平,嗯,他歷史觀超前,認(rèn)為“自古以來,治亂無常”,漢朝滅亡是天數(shù),欲匡扶漢室是徒費(fèi)心力,他講究的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五人中徐庶已入曹營,劉備沒能力沒智謀幫助營救其母,只能眼睜睜看他離去了,崔州平和劉備三觀不一致,比較難說服,但孟公威和石廣元還是可以爭取的嘛。
是因為有諸葛亮珠玉在前,劉備看不上其他幾人的才干?徐庶認(rèn)為自己與諸葛亮相比,“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司馬徽說“此四人務(wù)于精純,唯孔明獨(dú)觀大略”,諸葛亮自己也說“公等仕可進(jìn)至刺史、郡守”,而自比于管仲、樂毅。但也不能說他們沒才呀,其他四人應(yīng)該至少和徐庶本領(lǐng)一般。徐庶走的時候劉備都“凝淚而望”,還說:“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瞬時霸道總裁附身,就因為那片樹林阻隔了他目送徐庶的視線,他就要人家天涼王破。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意誠,前兩次中他都未見諸葛亮人影,諸葛亮態(tài)度也愈發(fā)傲慢,他卻愈加傾慕其才華。就是因為他見到了諸葛亮朋友的高才,觀其友,知其人,南陽諸葛廬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備已從其友中領(lǐng)略其風(fēng)采。所以可以看出劉備對這幾個人是仰慕得不要不要的。
是因為他們看不上劉備,所以請不出?諸葛亮都被他請出山了,其他幾個人就算有點(diǎn)難度也總能拐一兩個出去吧。連對漢室王朝非常消極的崔州平也都贊譽(yù)劉備的仁德。劉皇叔是唯一襲擊過許都的,也是一直都在卯著勁時刻準(zhǔn)備襲擊許都的,雖然那次襲擊敗得挺快也挺慘,辛辛苦苦從袁紹那挖的一點(diǎn)墻角傾夕之間灰飛煙滅。這些讓劉皇叔聲名揚(yáng)天下,他的雄心壯志凡有識之士都能看出。而且在荊州他是二把手,荊州的一半兵力在他手中,另一半在蔡瑁兄弟手中。劉表生病時,都是由劉備代替他待客,在荊州,劉備名氣僅次于劉表,卻比劉表名聲要好。這個時候的劉備雖然還只有一個小新野,但若是心黑一點(diǎn)鳩占鵲巢占取荊州也是很容易的,然后圖謀天下也是有很大可能的。所以此時的劉備還是很有潛力的,后面他在諸葛亮幫助下建立蜀漢也證實了這一點(diǎn)。
是劉備擔(dān)心都是諸葛亮一系,到時候難壓其勢,自己倒是不會被架空,但他年紀(jì)比這些年輕人大那么多,自己兒子壓服不了他們?這么想想倒是有一丟丟道理。有人說曹魏集團(tuán)中,從一開始就追隨曹操的荀彧之所以會因為曹操想加魏公時的一句反對就被逼死,就是因為荀彧勢力太大了。曹操的重要謀士都和荀彧有這樣那樣的關(guān)系,曹操在外征戰(zhàn)都是荀彧留守大后方許都,這些讓荀彧在曹魏集團(tuán)聲勢浩大。曹操到了后期又多疑,于是就把荀彧給逼死了。事實證明,諸葛亮雖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確實也是把劉禪給架空了。劉禪當(dāng)皇帝都不需要腦子,只要聽丞相的就可以了,還好諸葛亮不是司馬懿,夠賢良忠誠。但是現(xiàn)在劉備雖有著匡扶漢室的雄心,卻也只有屁大一塊地方,想這些似乎早了點(diǎn)。
所以求賢若渴的劉備,為何不像求諸葛亮一樣竭誠請出其他幾位助其平定天下呢。這五位密友,諸葛亮為蜀漢出師未捷身先死,徐庶被曹操使計騙去曹營,據(jù)《魏略》記載石廣元也是去了曹營,二人在曹營中卻不得重用,崔州平和孟公威之后湮滅在歷史中,不見有任何記載,應(yīng)該就是閑云野鶴去了吧。
感慨諸葛亮出山時叮囑其弟諸葛均的那一句:“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廢田畝。待吾功成之日,即當(dāng)歸隱。”當(dāng)他為蜀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時是否會懷念那猿鶴相親、松篁交翠、清景幽雅的臥龍岡草蘆;是否會懷念那于江湖之中駕游小舟、于山嶺之間尋僧訪道、于洞府之內(nèi)樂琴弈棋的閑游;是否會懷念尋訪友人于村落時的和聲而歌、談玄論經(jīng)呢。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其實諸葛亮不出山多好啊。27歲相助于劉備,竭盡心力,輔助后主時軍務(wù)政事一肩挑,最后病逝五丈原,不知期間他是否有機(jī)會回去看看他囑咐其弟照料的草蘆。隱居山林,縱情山水,也許還能成為像陶淵明那樣的山水田園詩人,一代文豪。諸葛亮不出山,也許劉備與孫吳聯(lián)盟就不能成功,也許孫吳就會向曹操投降,也許曹操能早日統(tǒng)一天下,也許就不會有八王之亂,不會有五胡亂華,不會有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分裂戰(zhàn)亂的黑暗時代。嗯,也有可能歷史會更混亂,人民生活會更困苦。好吧,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五密友到底為何各自選擇不同的出路也許有著非常簡單的我不知道的原因,也許根本就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高才而讓他的幾位密友密集出場,劉備根本就沒見到過他們。我就只是看書一時感慨瞎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