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同學群里炸鍋了似的聊了這個話題,估計是有的壓抑太久了,群里又都是女的,大家像找到了組織似的,好幾個都肆無忌憚地先吐為快。
婆媳關系處不好,真的會毀掉一個家庭。曉敏說她家有個同層鄰居,夫妻結婚10年了,育有一兒一女,夫妻兩人的感情非常好,兩個孩子也乖巧懂事,這么多年這一家子的幸福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前不久竟離婚了,這讓她們這些鄰居們都非常地吃驚意外。原因說出來也是讓人唏噓,非常可惜。說是因為這家公公一年前因病去世,婆婆就搬過來跟她們一起住,其實這家婆婆年紀也不大,五十多歲,身體很好,看起來也很年輕,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但是考慮到公公剛走,擔心婆婆太難過,一個人住也有些孤獨,就把她接一起住了,沒想到這一住竟讓這個家散了。
1、一家人不要太講理,愛、理解和包容更重要。
婆婆的性格很強勢,也很獨斷,導致家里很多事情基本上也是要聽她的,她鄰居的老公呢又是那種比較老實,不愛管事的,婆婆沒來前很多事都她作主,之前沒有同住一個屋檐下,基本沒有什么矛盾,但是一起住后發現婆媳兩個人的性格、理念都和諧不了,日子久了便怨氣更重,有個詞叫磁場不對,婆媳兩日常會為了些雞毛蒜皮的瑣碎事吵架,整個家庭的氛圍很沉悶,對小孩子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日子長了,婆媳兩相互都不待見,婆婆有事沒事就在兒子旁邊有意無意地詆毀兒媳,搞得夫妻兩人信任出現了問題,關系也日漸疏離,兒媳也喜歡在外吐槽自己的婆婆,反正兩看相厭,還有兩個小孩的教育理念也是讓她受不了的,出門進門就拿孩子跟別家孩子比來比去,小孩很不自信,反正她們婆媳問題繁復無比、內容錯綜雜亂,最后她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結婚十年,家散了,也傷害了小孩。
2、你懂我的好,我知你不易。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檔節目,有這樣一個話題討論:“婆婆和兒媳到底應不應該住一起?”節目以正反方的方式來討論了這個話題,其實也是比較有意義的,因為婆媳一直都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存在,每個家庭都逃不掉。
其實跟長輩住不住一起,我覺得要看每個家庭以及每個老人的身體情況來看。
隨著父母年紀變大,住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照顧彼此。
父母已經年邁,生活的能力在降低,這個時候就需要子女在身旁,就像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一樣。我們可以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給他們關懷,一旦父母有了一些什么問題,我們也可以及時發現去幫助他們。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和父母住在一起,也是可以增加我們的生活情趣的。
有的婆婆們認為把兒女都養大了,也都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小日子要過。她們認為年輕的人觀念、生活、工作方式跟自己那一代人不一樣,生活壓力也都很重,不跟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是給她們更好地一個生活空間,讓她們自己去經營自己的小家庭。
3、婆婆和兒媳到底該不該住一起?
節目里的郭曉冬說的一段話挺好的,所謂的正反方其實沒有輸贏之說,沒有該不該,只有適不適合,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應該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定,做出適合自己家情的選擇。
從時代進步的角度,現在有的父母五六十歲,其實也還很年輕的,她們的一個思想和狀態不比現在的年輕人差,甚至有的更活躍,她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方式,有的父母更愿意自己住。
都說距離產生美,所以婆媳之間保持適當的空間也是好的。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久了,是避免不了會有矛盾的,特別是有小孩子的家庭,畢竟兩代人的教育觀不一樣。
從家庭普遍現象角度,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年輕一輩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各方面都是相對比較重的,她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面,不得不讓父母幫忙照看孩子,這是目前很多家庭的一種狀態。還有就是現在到處寸土寸金的年代,一般普通的家庭也只能在一起住了。希望作為婆婆,家長在正確教育小孩的時候,也應該尊重并且支持,站在一個統一戰線上,不過多寵愛,這樣才能給小孩一個明確的界限感,分清對錯,才能達到一個好的教育效果。
婆婆和兒媳到底該不該住一起,這個真的需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適合就住在一起,多一些彼此陪伴的時間;不適合,條件允許,就分開住,給彼此多一些空間,距離也可以產生美。每個家庭都是有自己的相處模式的,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就好,這是獲得婆媳關系和諧的重要原則。
其實,不管住不住在一起,都該給彼此更多的空間,不過多干涉,且懂得讓雙方感受到彼此間的愛和關懷,想必這就是最好的婆媳關系。
一個家庭里,如果婆媳關系是很融洽的,那么這個家庭里的氛圍都是比較舒服的,也會更有幸福感,是可以給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帶來福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