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張學新教授的對分課堂。利用心理學的方法,對課堂進行顛覆式的重新整合。
一,教師精講,
有的內容來自張老師的講解視頻,有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會有些偏差的地方。
張老師提出來教師精講,實際上這是一個非??简灲處熕疁实沫h節,能夠知道精講的教師,即使沒有使用對分教學,教學效果也不會差。能夠把復雜的問題講透徹清晰,化繁為簡實際上已經像是庖丁解牛,目無全牛。需要對于教學知識點非常熟悉,是教師中的高手,是對現在某些花架課堂的全否定。張老師給教師的精講時間大約是十分鐘左右,甚至更短,七八分鐘。結合昨天王教授的語文課,授課也是精講,后續對課程內容練習鞏固,流程符合認知科學規律。
二,學生練習,
學生練習的重點是多層次。讓各種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通過練習產生困惑。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而是為了發現問題而練習,對練習題的設計要求比較高,應該是精當準確,能夠發現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三,討論交流,
這是一個互相溝通交流的過程,即使有的時候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是展示不一樣的思維角度,提供新解讀,目的在于語言的表達,思維的碰撞。
四,反思與反饋,
反思是對問題解答過程的重新考量,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反思針對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反思能力。課堂的最終環節應該是反饋,反饋是教師對共性問題的解讀。當學生交流互助后,仍然有些問題不能解答,或者是教師對學生的解答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就可以以小結的形式進行反饋。實際上是解答和評價的過程。
張教授在講座中的一些觀點很尖銳,先說對不起,然后很遺憾地提出,當今有些課堂缺乏思考力。怎樣才是有思考力的課堂?我們對于課堂,對于學生,對于教育的本真有哪些清醒的認知。如果能夠解決教育困惑,提升學生的思維力,按照腦科學進行課堂教學,綜合多重考量的課堂會是拒絕教育焦慮最好的路徑。
減負對教師提出更高的期許。也有更多的培訓探討提供思維升級的平臺,體現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越來越科學化的教育方式,更注重人文的教育溫度,更有利于教育發展的平臺,打造中國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