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高級動物有一般動物沒有的靈活大腦還具備一套比較完善的感受器官,于是我們人類有了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人類的漫漫進化史中人類發(fā)現利用這些感覺能夠讓自己得到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和愜意。隨著人類經濟的發(fā)展,這些感受開始同步起來,比如視覺上在網絡之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表演、京劇、馬戲團、舞蹈等等,在網絡上有海量的視頻,電視劇 、電影 、微電影等等。在比如聽覺上有 網上有各類華語 粵語 英語 泰語 等歌曲 網下有各類的樂器演奏。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細細想來這5種感覺,卻覺有一感不是那那么回事。
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所以人們會用這一年存好的積蓄準備最好的方式來過好這個節(jié)日。我家亦是如此,買了很多大家愛吃的年貨,除夕之前把自己的整個家打掃的干干凈凈,為迎接春節(jié)把已經睡得有凹陷的西夢斯換成了柔軟舒適的床墊,一切準備好后就是在除夕之夜看視頻,爸媽愛看的春晚看春晚,我們仨小孩則各自抱著各自的電腦看自己喜歡的劇。就如之前所想那樣,聽覺有了,視覺有了,觸覺有了,味覺有了,唯獨嗅覺沒有什么獨到的地方,似乎在形式上嗅覺就已經被忽略不計了,而唯一覺得帶有年味就是燒香祭祖時所用的香。
曾經的熱播劇《花千骨》中的女二紫薰就是一個靠練香成為上仙的角色,唐嫣李易峰主演的《活色生香》劇情內容也是圍繞著香的話題展開的,還有兒時記憶《還珠格格》中香妃因身懷異香且美艷把可以認作為父親的皇上迷得神魂顛倒。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東西,被很多編劇 作家 作為素材寫到文字中,但這樣的描繪始終是蜻蜓點水,很難讓人了解到香的真正樣子。
作為一個愛美兼臭美的小妮子我對于香有一種特殊的情懷,遂讓我用文字揭開香的神秘面紗,請接著看下文。
香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始于春秋戰(zhàn)國,滋長于秦漢兩朝,完備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y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于用香的記載。因人們對香的喜愛而形成了一套練香技術如同茶道一樣有其專屬的名詞“香道”,為何人們會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如此喜愛以至于形成一套專門的技術?請繼續(xù)移動您的眼球往下看。
香道養(yǎng)神
香,不僅芳香養(yǎng)鼻,還可頤養(yǎng)身心、祛穢療疾、養(yǎng)神養(yǎng)生。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
獨特的“香文化”
早在先秦時期,香料就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隨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習慣。在香道發(fā)展鼎盛時期的宋代,用香成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隨處可見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鋪”、“香人”,還有專門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樓里也有隨時向顧客供香的“香婆”。人們在香煙縈繞中凈化心靈、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開發(fā)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香來自于自然,是天然的芳香植物,天然的香氣成分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精神得到放松,使人的內心變得寬闊與美好。香是非常美的,它的美不單單是它的色澤,更是那種自然的和諧的美,沒有任何做作和修飾。與香為伴,人性會變得清純而透明。由于人類的智慧,香的美得到了升華。香是充滿人情味的,它告訴我們如何去享受和愛護自然的美,又啟迪我們如何運用它的美去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
香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能夠讓人靜下心來體味生活,能夠讓人心情愉悅,享受生活的樂趣。香讓這個燥熱的社會平靜下來,讓我們真心享受生活,您還在為工作發(fā)愁,為生活糾結嗎?請您走進香,走進靜謐的香世界。您會發(fā)現另外一個世界,一個讓您流連的世界。
香之妙:養(yǎng)神養(yǎng)生
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于心曠神怡之中達于鎮(zhèn)定。在防病養(yǎng)生方面,早在漢代,名醫(y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制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結核病。現代流行的藥枕之類的保健用品,都是這種傳統(tǒng)香味療法的現代版。明代醫(yī)家李時珍用線香“熏諸瘡癬”。在清宮醫(yī)藥檔案中,慈禧、光緒御用的香發(fā)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內容豐富。從中醫(yī)藥學的角度來說,香療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各種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通過燃燒所產生的氣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潤肺寧心等作用。
香道養(yǎng)生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從早期的簡單用香,到后來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品香、詠香,體現了人類熱愛自然的積極情趣,表明了人類安逸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香道發(fā)展到今天,已經不單純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作為載體,融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tǒng)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義遠遠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過香這個載體達到修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文化。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而又凈化心靈;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開發(fā)心智;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安神定志; 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正是香的種種無窮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香料的熏點、涂抹、噴酒所產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合富于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huán)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由以上種種引發(fā)回憶或聯想,創(chuàng)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
古代用途
藥用
香做為藥用的起源極早,在經典中,就有以牛頭旃檀作為藥用的記載。當初提婆達多唆阿阇世王謀殺佛陀,從靈鷲山推下巨石要壓死佛陀。他們的計謀雖然未得逞,佛陀的腳卻被碎石擊中而流血。當時的醫(yī)王侍縛迦為佛陀診察之后,認為只有以牛頭檀栴為醫(yī)方才能醫(yī)治。但是此香極為珍貴稀有,一般擁有的人也只有國王求索時才敢獻出。當時有一個賣香的商人,聽說此香能治佛傷,于是甘愿冒著生命的危險,歡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緣故,而被佛陀授記于未來世當證辟支佛等,名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九,曾記載蘇合香丸可用來治病:“此藥本出禁中,祥符中嘗賜近臣。”北宋真宗曾經把蘇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蘇合香酒,賜給王文正太尉,因為此酒“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宋真宗將蘇合香丸數篚賜給近臣,使得蘇合香丸在當時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國的金創(chuàng)藥及去瘀化膿等方劑中,乳香、麝香及沒藥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而現今極為流行的“芳香療法”,可以說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極為注重衛(wèi)生,他們發(fā)明了能夠恢復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來減輕肌肉酸痛,松弛神經。這原來是用來為木乃伊防腐的技術。
現代許多科學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并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相關測驗則顯示,空氣中所加入香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療法變成極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將香藥調入飲食而作成香藥果子、香藥糖水,并調龍腦、麝香入“龍凰茶園”中。而制作名貴的墨錠,也常調入龍腦、麝香。在《武林舊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飲用的記載。
祭祀慶典
開始大量豐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將香運用在繁復的禮拜儀式中,在祭祀的過程中,有時甚至必須燃燒數以噸計的香,乃至死亡時復雜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爾塔寶塔形的建筑頂上,祭司經常點燃成堆的馨香來祭祀天神,他們認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諸神。在中國,有很多用香來祭祀及舉行典禮用香的記載,例如祭天地、祖先、親耕禮等。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由于河南開封地區(qū)發(fā)生早災,仁宗就在西太乙宮焚香祝禱求雨,儀式中曾焚燒龍腦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誕,從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級官員,及宮內人吏都要依序進香賀壽。
薰衣
早在西漢就記載著以焚香來薰衣的風俗,衣冠芳馥更是東晉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時,由于外來的香輸入量大,薰衣的風氣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記載,宋代有一個叫梅詢的人,在晨起時必定焚香兩爐來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擺型袖子,使?jié)M室濃香,當時人稱之為“梅香”。北宋徽宗時蔡京招待訪客,也曾焚香數十兩,香云從別室飄出,蒙蒙滿座,來訪的賓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氣習,數日不散。
宴會
古代在宴會及慶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場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參加宴會時,大都會在頭頂上戴一個蠟制的香膏圓錐體,讓它慢慢融化,使臉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漿。而古羅馬人,則常在公開的典禮和宴會上,遍灑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歡節(jié)目中,沒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禮貌的。古羅馬人甚至設了“玫瑰日”這樣的節(jié)目。有時在酒宴中,他們會從天花板上灑下布滿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國南宋官府的宴會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鄉(xiāng)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壽等宴會,細節(jié)繁瑣,因此官府特別差撥“四司六局”的人員專司。在《夢梁錄》卷十九中說,“六局”之中就有所謂的“香藥局”,掌管“龍涎、沈腦、清和、清福異香、香疊、香爐、香球”及“裝香簇細灰”等事務,專司香的使用。
考場焚香案
在中國多樣的用香的文化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場合會焚香,就是在考場設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禮部貢院試進士日,都要設香案于階前,先由主司與舉人對拜,再開始考試。
宋朝歐陽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來描寫這種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春曉席群英,無曄戰(zhàn)士御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xiāng)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歐陽修在另外一首詩中又寫道:“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也說明了考進士時以焚香待之的禮遇。
用香木建筑
除了生活中常見的燃香、薰香之外,香木也被運用于建筑上。例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以弗西斯的黛安娜神殿,就是用高達六十英尺的西洋杉來制成圓柱,因此當此殿于西元前三五六年焚毀時,傳說現場溢滿了濃郁的香氣。
古代皇室外建筑也經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整座宮殿,一方面是由于其杉脂香甜的氣味,另外則是因為杉木是天然的驅蟲材質。
如西元前八世紀,亞述王薩爾貢二世的宮殿之門,恒常散發(fā)出強烈的香氣,每當訪客出入的時候,都會飄香而過。埃及法老王的駁船和棺柩,也是由西洋杉所制成。
而中國滿清皇室在承德的夏宮中,其梁柱與墻壁都是西洋杉所制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讓木材的芳香能夠直接滲入空氣中。
回教清真寺的建筑也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當中午太陽一照射;溫度升高時,香氣就會發(fā)散出來。
古時候人類對香的喜愛及運用之廣泛,由此可見一斑。但時至今日對于所謂的 “香道”就知道的人都了了無幾更不必說能傳承下來的練香技術了,但也并非絕對,具有“香水之國”法國的煉香技術就一流,各種花香 果香 龍延香等等馳名中外,但始終因為是非必需品且價格昂貴不能使人人都充分接觸到香這樣奇妙的東西所帶來的嗅覺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