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意義是實現掌控的第二步,即搞清楚我們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關注的事上,不必再無謂地消耗精力。
如果養成了捕捉紛亂心事使之外化的習慣,卻不肯把收集到的問題加以處理,作出決策。那是因為少了一步,你不愿去思考各項事務的意義。
捕捉思緒時大腦清掃的結果或收集到的原始資料,就像堆在書桌上或塞滿抽屜的那些東西。
比如在注明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時,也許只在單子上寫下了“母親”兩字??墒悄阆胍獜氐追畔逻@件心事,顯然得想清楚自己寫下這兩個字究竟意味著什么。
如果你避開這個明確意義的步驟,對捕捉到的“材料”不作處理,它就會不斷地糾纏你,消耗你的精力。
一般來說,當人們不肯正視一件事的意義時,它就一直是模糊混亂的。要想真正清楚一件事情該怎么處理,就得先想清楚自己與它的關系、對它的承諾、它與自己的世界是怎么交融的。
關鍵的思考步驟,問自己兩個問題:①我希望的結果是什么?我決心實現或完成它嗎?②下一步該怎么做?為了向這個目標邁進,接下來我要做哪些事?
這是把模棱兩可的“材料”變成可管理的具體任務的分水嶺,當寫下“母親”兩字,“母親”不是問題,你沒有具體的事可做;“為母親舉辦60歲生日宴會”就成了確定的目標,可以給你指明方向?!捌鸩莩鱿赣H生日宴會的賓客名單”就更加具體,你知道自己可以用電腦很快地完成。從“母親”到清晰的自我指令,相隔并不遙遠,你用實際行動一步步接近了令人鼓舞的目標。
明確意義,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你關注的事情上,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
明確意義之前——捕捉,可能已經收集了很多的事情。比如我突然覺得最近身體有些欠佳,我就在自己的收集框里寫下了“鍛煉身體”,或者經常聽到同事會說“我要減肥”……這些都是捕捉到的事務。
那作者此處的“明確意義”,就是讓我們更進一步去思考。如果我寫下“鍛煉身體”,但是我沒有行動,不知道要去做什么。那這件事一直懸在那里,沒有落地。
所以作者提出了問自己兩個問題:①我希望的結果是什么?我決心實現或完成它嗎?②下一步該怎么做?為了向這個目標邁進,接下來我要做哪些事?
我希望身體健康,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需要定期規律地鍛煉身體,比如寫下“每周去健身房跑步2次”。
作者舉的“母親”的例子,也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弄清楚你捕捉到的事務和自己之間的聯系,明確它對于自己的意義。
A1
作者在書中的一個例子:
當在家里收到一封信,把信讀完了。那這封信,是留著呢,還是把它丟掉?
當作者想要扔掉時,
太太提醒:“那可是一封信!”
“我知道,但是你打算用它做什么呢?”
“做什么?……信寫得很好?!?/p>
那你打算用這封寫得很好的信做什么呢?寫封回信?把信封上的地址記在地址簿上?還是把它保存起來,每隔5天重溫一遍,重溫喜悅和溫暖的感覺。
然后我就想到了我郵箱里的郵件已經很久沒清理了,堆積了很多,一看到很長的郵件列表,就沒有勇氣去一封封整理了。這就是我在收到郵件看完郵件的當下,沒有明確郵件的意義所導致。
還有記事本的零散記錄,便簽紙上的便條,都是處于模糊不清的擱置狀態。
A2
我的A2:郵件的問題,立即處理,不需要留存的直接清掉。
便簽紙,記事本先集中處理,沒有意義的直接扔。以后記錄完后及時電子化到印象筆記,處理掉紙質的。
另想到一個事情,我要去明確下一步行動:
在孩子品格的培養上,我和太太有過深入的探討。比如我們希望他長大以后能夠正直,善良,有愛心……等等。我們把善良和有愛心寫在了孩子品格清單上。寫下后,這件事情也就到此懸掛了,沒有可以具體操作的行為產生。
看了這個片段之后,我受到了啟發。我明確了培養孩子善良,有愛心的品格很有意義,很重要。所以在清單中寫下了“5歲前,和孩子一起去做義工”,“看到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到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