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自我意識的產生
有人說,嬰兒出生時同世界是一體的。但是,嬰兒長到2歲甚至不到2歲時,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自我意識就這樣開始悄無聲息地萌芽。
因為這一點,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
0~6歲的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他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因此,皮亞杰透過觀察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嬰兒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后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
2歲左右:“這是我的,不給”:孩子并不是自私,而是進入了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對什么都說“不”:孩子在用剛剛形成的意識做事。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就會出現與媽媽“作對”的表現,一直持續到4歲左右。這個時候的孩子往往最“不聽話”,讓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不讓他做什么,他卻硬要和父母反著干;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不該吃的時候,又不停地往嘴里塞零食,父母怎么說都不管用。父母這時候要能理解孩子,這同樣是他自我意識敏感期的表現。
父母也不用很頭疼,在這個時期,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來應對孩子自我意識產生的敏感期:
1.用正面語言避開孩子的“反抗”
2~3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有一種自我意識了,從這時候起,他就會拼命地保護他的自我意識,無論自己正確與否,哪怕是父母的反對,他都會有很強烈的反感情緒。
這時候,父母可以嘗試使用一些正面的語言,即,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反對他想要做的事。比如,要吃飯的時候孩子卻想玩游戲,父母不要說“你不能玩”,而是說“我們去吃飯”,要善于用這樣直截了當的語言,避開孩子的“反抗”。
2.用非語言行為向孩子表示贊許或反對
當孩子堅持他自己的意愿時,父母若是一味地制止他,孩子會變得越發的執拗。其實,父母也可以采用非語言的方式。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用表情、目光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
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父母可以對他微笑、擁抱以鼓勵他;當孩子出錯的時候,父母可以用嚴肅的目光或表情示意他犯錯了,孩子就會停止錯誤的行為。
3.嘗試主動改變孩子作對的環境
孩子會和父母作對,很多時候多是源于父母給他創造出來一個“作對”的環境。如對待孩子吃零食的問題,正是因為父母給孩子準備了小零食,所以他才會不停地去吃。若是父母能主動改變環境,根本不去給孩子買零食,那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跟父母“作對”了。
4.讓孩子在合理范圍內做出選擇
所謂讓孩子“在合理范圍內做選擇”,就是要父母根據當時的情況,給孩子設定一個合理的范圍,給他幾個有限的選擇,讓他無論選擇哪個都能達成父母最初的目的。
其實,在有些問題上,父母的態度應該是肯定而堅決的。不要去征詢孩子的意見,因為這就為他創造了說“不”的機會,他自然會抓住時機“討價還價”。比如,孩子無論怎么說都不睡覺,媽媽可以說:“今天睡覺,你是要媽媽給你講大灰狼與小紅帽的故事,還是講三只小豬的故事?”這樣無論孩子選哪一個,他都必須上床睡覺。
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只是喜歡不是偷。
1.寶寶首先要學會支配自己的東西
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自己有權做主是否借出。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里預先與寶寶做互借東西的游戲,剛開始時爸爸媽媽可以多做做示范:通常情況下都借出,偶爾不同意并解釋是因為自己特別喜歡的緣故,另一方也要表現出理解和接納的態度,現場表示放棄。之后就可以和寶寶做這個游戲了,寶寶通常情況下也會借出的,如果寶寶不同意,我們會發現大多也是因為寶寶特別喜歡的緣故。
2.想獲得別人的東西時學會事前征得別人的同意
3.采用交換或輪流等方式與別的孩子分享
我們還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技巧,讓小朋友之間的交往更輕松愉快。比如,每回出門時,阿姨可以讓苗苗帶一個不常見的玩具讓他與別的小朋友交換,通常也很容易獲得成功。
4.告訴寶寶別的小朋友為什么不給他玩具,讓寶寶即使沒有得到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心理平衡,轉而去尋找別的感興趣的事與物
雖然寶寶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是很常見的現象,但這種行為會導致寶寶成為不受歡迎的寶寶,容易受到群體的排斥,嚴重的還會使寶寶出現對抗性的人格特征,爸爸媽媽們可千萬不要忽視。寶寶最初在與同伴交往時需要及時有效的指導,否則,一旦搶東西次數多了形成思維定式,要調整就困難了,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抓住時機,教寶寶與同伴交流的技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