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圖文|發憤的草莓
1
7年前,大學畢業后,從一線城市廣州回到三線小城——老家。
一個獨生女,回到父母身邊,生活滋潤得不要不要。
每天醒來,天藍得清澈。想吃海鮮,下樓就有,想游泳,沒十分鐘就能到海邊。 從市區東部穿到西部,也不過半小時,一輛小摩托搞定。
很多人羨慕這樣的生活。
就這樣晃了一兩年,問題來了。
工作按部就班,生活一潭死水。
想找找同城活動湊湊熱鬧,豆瓣一搜,沒幾個。走到市圖書館看看,藏書量還比不上以前大學圖書館一層之多,更別提什么大型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和經典培訓課程。
大城市快節奏和充實感以前體驗過,現在連影都沒有。
再看看以前朝夕相處的大學同學,大都留在一二線城市為夢想打拼,心一陣拔冷拔冷,青春無處安放。
當時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有人二十幾歲死了,等到八十多歲才埋”。好像含沙射影說我一樣。
得了,等死的節奏!
就這樣終老一生嗎?
人的一生總會有好運。當時我也撞了好運,一本電子工業出版社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出現在眼前。每一句話都像錘子,往腦門上重重敲擊,敲醒心智不夠成熟的小女生。
“我有個朋友叫做時間。她跟我真可算作兩小無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許多年之后,我才開始真正認識她。
她原本沒有面孔,卻由于我總是用文字為她拍照,因此可以時常伴我左右。
她原本無情,我卻可以把她當作朋友,因為她曾經讓我明白,后來也總是經常證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會陪我甚至幫我等到結果,并從來都能將結果如實交付與我......”
對啊, 想要什么樣的結果,不都是自己在未來時間上付出后的產物嗎?
不管身處何方,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不值得一直焦慮或抱怨,那是"空悲切”。
現在能做的是,從當下開始,想辦法感知時間,讓自己的行動與時間合拍。
2
20幾歲才知道這個道理,太晚嗎?
別想那么多,先做再說。
我開始在一張a4紙上畫900格,代表著75年高生活質量的900個月,然后眼睜睜看著自己親手劃掉一格又一格。
也開始嘗試記錄時間開銷,看著一分一秒有承載地過去,把每天用文字多多少少保存下來,至今幾年不變。
因為,從那時候起,已經下定決心要和時間做朋友,善待她。
怎么善待?
想到奶奶經常念叨:“人有千田萬金,不如一點薄技在身”。多學點東西總不會有壞處吧。
于是,找來大量網絡課程和線下興趣班,使出洪荒之力,玩命地學習。
就這樣,白天上班,晚上投入學習。 在同齡女生逛街、shopping、彩妝、看韓劇的時光里,我對著電腦屏幕前記錄活頁筆記。周末背起竹笛包去琴行,與絲竹之聲為伴。
狠不得把時間一分鐘掰成兩份來用,有時候不小心刷一下網頁,就是莫大的奢侈。
當時,職場新人受“優待”,我被調去離市區33公里以外的工作點,光是每天上下班就需要耗在路上超過一個半小時。那里年輕人不多,周末也時不時被叫去加班加點。
這對我的時間又是一大考驗:怎么樣擠出時間“充電”?。
還好,那時候已經接觸不少時間管理類書籍,習慣做計劃和回顧,對如何高效工作也有方法。
比如,等車時和上下班路上,同車人在刷手機或打瞌睡,我趕緊多看幾本書。工作時,用上看書學來的技巧,配合自學的辦公軟件,效率嗖一下上去了。
因為有計劃,工作閑時會提前把領導還沒交待的事情完成;因為有回顧,每一天如何過,清清楚楚,而且形成經驗庫,重復的任務下次碰上就能很快解決,即便周末加班也不傷感。
時間節約下來,又可以享受業余充電的快感。
那段時間里愛啥學啥,搜羅了很多別人定義為“不務正業”的網絡課程。
它們帶著無用之美的氣息走近我的生活。比如,“財務分析與決策(MOOC課程)”、“李真順演說訓練”、“中國園林藝術”、“心理學與生活”、“書法審美基礎與技法”、“POP繪畫基礎”、“流行歌曲的唱法”、“田蘊章每日一題、每日一字”、“電腦鍵盤鋼琴EOP”、“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高效溝通十三招”、“股市技術面分析”、“解讀弟子規”,“強勢領導力”還有各式紀錄片等等。
當年,我用時間把它們請到身邊。今天,它們又在無形中推我一把。
比如,學習和背誦了弟子規,讓我發現很多想跟孩子傳達的道理,上面都有,可以直接拿來即用,和寶寶分享;
演說與溝通課程,讓我學會琢磨公開發言與寫文章的通用套路,更快地完成這些任務;
繪畫和書法基礎,讓我對藝術美有領悟,設計和制作ppt上手更快;
聽的課多,對教學體驗更加敏感,為自己開發課程打下根基;
最重要的是,撒網式學習也是在“試錯”,在大浪淘沙中才知道正喜歡什么,找到方向精進。
3
就這樣,混到談婚論嫁時。
結婚后,難免時間緊巴。 往日單身人士的自由時光一去不復返。
即便如此,在學習之外又增加花樣:找時間圓夢。說直白些:“做點一直想做的事,不讓人生有遺憾。”
周圍姐妹大都只是圍著“老公孩子熱炕頭,尿布奶瓶飯菜粥”轉啊轉,而我想尋找更多生命中可能,不想“出生時是原創,一不小心活成翻版”。
于是先定個網名:發憤的草莓。
叫“草莓”,因為“80后”被認為是草莓族,外表光鮮,一碰即脆。“草莓”之前加了“發憤 的”,因為想改變別人對80后的這種標簽式看法,并且“憤”是憤青的“憤”,帶著滿滿的雄心和力量。
同時,給自己定下“三不”原則:學習不能停掉,工作不可低效,生活不要單調。
當時最先想到,在小城里發起個人管理與成長分享活動:幸福成長沙龍。
因為自己非常熱愛這個領域,從廣州求學回到小城后,心心念想參加這樣的線下活動,在豆瓣同城找了很久,一直無果。
既然找不著,為啥不自己建一個呢?
若是幾年前,篤定不會有這想法,寧愿蜷縮在角落默默地看著別人跑在前面。
而當時已經懷著大寶六個月,還敢這么“折騰”,別人都嚇到。
只有自己知道,是前些年埋頭書籍與學海的時間,積累了心智力量,想著“有些事,現在不做,這輩子可能沒機會”,另外也想著給自己的下一代做榜樣,所以才有動力。
一晃兩年過去。我從大寶媽變成大寶和小寶的媽。沙龍也在獨自發起和組織下,至今舉辦超過25期。
除去坐月子無法出門,其他時間都如期參加,并親自主持和組織。后來還嘗試了線下線上同步直播。
有人問:“在母乳那段將近一年的日子里,你怎么走得開,哪里來的時間?”
想想,還真有一段艱辛。
特別產假期間,寶寶由于純母乳喂養,耐餓程度比不上喝牛奶的娃,常常2小時就哇哇大哭。所以當時,每月也只能外出這么一次,其他時間都閉關在家里。
出門很費事,需要提前一點點時間備奶在家里,回家路上如遇塞車,會因漲乳而倍感煩躁。
即使這樣,還是能做到每月一期分享不耽誤。正是不想讓自己的學習停掉,想在時間旋渦里留存更多精彩圖景。
記得,一開始組織活動手忙腳亂,每個月光是準備就耗費很多精力,到后來,隨著經驗積累,輕車熟路,一兩小時可以搞定一期籌備。
于此,每個月像海綿那樣擠擠又有時間,在去年開始順手發起其它活動,帶著網上小伙伴一起成長。
2015年7月份,臺風天的日子里,心血來潮在網上發起第1季幸福成長沙龍“拆書戰隊”,隊員每周需要提交一篇600字拆書筆記,就這樣抱團養成大量閱讀輸入的好習慣,到現在已經是第5季。
2016年初,又在小圈子里發起“生活妙鮮多”的嘗試新鮮事活動,“每天3分鐘斷舍離”整理活動,帶著一群伙伴打卡,感受新鮮生活與極簡生活的美好。
而我始終相信,因為上述時間的投入,才有可能把學習的心得、方法、感悟總結出來,在2016年年中開啟6場網絡平臺分享, 總計超過1萬人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2014年孕期總共書寫了274篇《寶寶來啦》孕產經驗日志,從2015年開始堅持5點多早起寫作,一年多的時間里公開發布超過43萬字成長類文章,還有未發布的5萬字存在云筆記里。
這些年與時間為友,讓我生活充實而美好!沿著想要的樣子大步向前!
從一個生活茫無目的、渾渾噩噩、習慣抱怨的小姑娘,變成一個熱愛個人管理、坦然面對而立之年的雙娃辣媽;
從一個獨自輸入卻不喜歡公開講話的學習者,變成一個能夠即興發言、熱衷與別人交流的分享達人;
從一個自以為沒有人理解的獨行者,變成一個找到成群同行伙伴、見識了許多精彩生命樣板的成長派。
內心充滿感恩,也便有此文。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不要讓青春的一分一秒荒廢掉,而是想辦法充實它,在無所畏懼、不留遺憾中不斷試錯,找到方向,成長為想要的模樣。
這樣,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因為,認真對待過的時間,會在某一個拐角給你驚喜。時間花在哪里,最終會回到你手里。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絮絮叨叨,說得再唾沫橫飛,也不見得一定會在你心里激起波瀾,哪怕只是漣漪。
因為即便是簡單常識,也比不上你及時行動,親身實踐的真切。
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