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兆豐
刊載:得到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全文轉錄如下,僅供個人學習使用,特別地,對于部分內容做了解釋、跳鏈:
你好,今天我跟你講一個也是非常常見的經濟學概念——尋租。理解了這個概念,你就能理解,為什么每個國家里面的人都非常忙,但有些國家很富裕,有些國家忙了以后還是非常窮。
1.乞丐沒有白拿施舍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路邊乞丐得到別人的施舍,他拿到的施舍是白拿的嗎?
你可能會說,當然是白拿的。但你仔細看一看,乞丐為了拿這一點施舍,也要付出好多努力。他一天到晚在那蹲著,他要看著路過的行人,如果行人給的錢多的話,那會吸引一群乞丐,這時候乞丐和乞丐之間就會有競爭。
這個現象,就是經濟學家戈登·圖洛克( Gordon Tullock )發明“尋租”概念的起點。 圖洛克是我的老師,話說當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畢業,拿了一個法學學位就到外交部工作,外交部又把他派到中國。
他發現乞丐之間是會有競爭的。你口袋里有一塊錢,要給一群乞丐,你會給誰呢?
要么是給你遇到的第一個乞丐,那么如果乞丐發現這個規律,他們每天就要搶占最優的位置;你也有可能把錢給外表最慘的乞丐,乞丐發現這個規律后,他們就會互相比慘,不洗臉不洗澡,把自己弄得臟兮兮的。如果這樣還斗不過對方的話,他們甚至會自殘。
所以, 圖洛克很早就發現,乞丐好像能夠憑空拿到施舍,但他們拿施舍的過程本身是有競爭的,而競爭本身是要消耗資源的。
2.政府規制下的資源消耗
那么, 圖洛克為什么要拿這樣的事情大做文章呢?原因在于當時有一些經濟學家寫文章,說政府給企業特殊照顧、給他們壟斷權其實是無傷大雅的。
有些企業得到政府特別庇護,具有壟斷經營的權利,他們照理說應該賺很多錢。但是有些經濟學家去調研,發現這些企業賺的其實不多。既然他們賺的不多,也就算了,別批評他們了。
這時候圖洛克就站出來說話了。他說,我們不能只看那些企業本身賺了多少錢,他們多賺的錢當然是由消費者掏腰包的,但是,還有另外一塊很大的社會損失:這些企業在獲得政府支持、優惠政策的過程中,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資源。
比方說,我是政府官員,手上有一項優惠政策,它值100塊錢。張三想要得到這個優惠政策,花了50塊錢來爭取,李四也想得到這個優惠政策,又花了50塊錢,最后這個政策落到了李四手里。但是你要看到,社會付出的成本,不僅僅是這項價值100塊錢的優惠政策,張三和李四付出的代價也是社會成本的一部分。
圖洛克又舉例說,在印度,一個人要成為海關關員,之前得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學習,還要去拉關系。所有這些努力,對于他個人來說可能是值得的,因為他最后能成為一位海關關員。
但從社會角度看,卻不一定值得。作為海關關員,他的收入可能并不是太高,但是,我們不應該只看這位海關關員的收入。我們還要看到,他為了成為一位海關關員所付出的各種努力。這些努力,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種資源的消耗。
這樣, 圖洛克就把“壟斷利潤”跟“乞丐收入”兩件事情聯系起來了。同樣的道理,乞丐拿到的收入并不是白得的,他們在爭搶施舍的過程中,浪費了真實的資源。
3.尋租概念的起源
圖洛克還寫過一篇文章,他問了一個天真的問題:賊對社會造成什么害處?我們都知道,賊偷東西當然不對,但從經濟的角度看,賊并沒有減少資源的總量,他只不過是把資源從一個人的口袋轉到另外一個人的口袋而已。
圖洛克指出,賊之所以對社會有害處,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賊的存在,使人們增加了做鎖的成本。社會為了防范這些賊,得消耗資源,而賊為了偷東西,也要進一步消耗其他資源。所有這些資源都是社會不得不付出的凈損失。
圖洛克這篇題為《關于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 Monopolies and Theft )的文章發表在1967年,這一年就正式標志著尋租概念的誕生,雖然當時他在這篇文章里并沒有用到尋租這個詞。
尋租這個詞,是過了7年,到1974年另外一位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 Anne. Krueger )發表了《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一文才正式確定的術語。
但不管怎么樣,經濟學界就把1967年看作是尋租概念的起點,把圖洛克看作尋租概念的創始人。
4.尋租概念的特定含義
又過了好多年了, 圖洛克被邀請替最權威的經濟學百科全書撰寫“尋租”這個詞條。我們知道,百科全書是由最權威的學者給有教養的門外漢寫的工具書, 圖洛克被邀請撰寫“尋租”這個詞條,也就表示他在這方面是權威。
他在這篇文章里面指出,我們要區分兩種不同的行為。一種是,比方說一個醫生花很多時間去研制一種治療癌癥的藥物,或者歌星邁克爾·杰克遜( Michael Jackson )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他的舞姿,讓觀眾得到更高的娛樂享受;而另外一種活動,是那些利益團體想方設法,怎么去獲得政府特殊的優惠政策。
這兩種活動,表面上看都是在努力工作,都是在積極進取,但他們實際上對社會財富有不同的意義。
前者對社會財富有正的貢獻,而后者,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從此在經濟學界,“尋租”這個詞就專門用來指那些向政府爭取優惠政策,讓自己得到好處,而社會總的資源會發生耗散的行為。
在很多國家,由于制度設計不當,尋租行為非常活躍。這解釋了為什么在這些國家里,人們雖然每天都很忙,但整個國家卻非常窮。
課堂小結
競爭無處不在,而只要有競爭,就必定有資源消耗。在政府規制下,人們為了爭取特殊優惠或經營權利,就會展開各種競爭,在這過程中總會產生社會資源的耗費。在經濟學界,尋租一詞特指這種向政府爭取特殊優惠或權利的行為。
課后思考
你認為,一個國家,怎樣才能減少尋租活動呢?
歡迎你給我留言,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