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過下面的經歷:一個老舊的電腦操作系統,在上面運行著一些老版本的程序,人們視乎已經很習慣于這套系統,每天周而復始地重復著登陸,打開程序,完成書寫,關閉程序,登出。因為習慣,所以從未意識到操作系統的老舊,直到有一天,外部的一些事件敲醒了這群人?!鞍?,這些客戶的文件我的電腦怎么打開這么慢?”“最近老板怎么老嫌我做事慢,我還是和以前一樣,怎么就慢了呢?”
聰明的人應該已經猜到,我這里說的舊的電腦操作系統其實暗指我們習慣的,固有的,過去的模式,因為它的存在,我們的決策與行為,似乎從來無視周邊環境的變化。其中有部分人漸漸覺察到曾經賴以驕傲的“因”,并不能夠幫助獲得本無懸念的“果”。他們嘗試跳出這個過去的模式。然而,有部分人仍然沉浸在守株待兔的自娛自樂之中...
你屬于哪一類人呢?
奧拓在《U型理論》這本書提出:我們經常基于習慣的模式進行思考和行動。熟悉的刺激因素,引發了熟悉的反應。這就是傳統的下載模式。
這里說的下載真的很像電腦操作里的術語,遇到熟悉的事情,我們會不經意調用過去的模式,而由于以往的經歷在大腦里有著深深的印記,我們會不自覺地路徑依賴。
文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一個人想把照片掛起來。他有釘子,但沒有錘子。他知道鄰居有錘子,所以就想去借來一用。但他腦海里馬上閃出一個疑問:“要是鄰居不借給我怎么辦?昨天我向他問候時,他連頭都沒有點一下。也許是他有急事,但也有可能是他不喜歡我而假裝正忙著。他為什么不喜歡我呢?我對他一直很好。他很明顯是對我有誤會。如果有人找我借工具,我當然借給他。那他為什么不想把錘子借給我呢?一個人怎能拒絕如此簡單的要求呢?像他這樣的人真是可惡。他甚至可能還覺得因為他有一把錘子,我就事事都得求他。我要好好教訓他一頓。
于是,我們的主人公就沖到鄰居門前按響了門鈴。
鄰居打開了門,但還沒來得及開口說“早上好”,我們的主人公就喊道:“留著你該死的錘子吧,呆子!
我們是否也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完全被自己慣性思維限制住了,就像監獄里的犯人一樣,無處可跑。然而就像周星馳電影里的橋段一樣,監獄的門未必是鎖著的。
拿自己看劇的經歷來看,個人相比較更喜歡歐美劇也正是因為不喜歡套路劇情。越燒腦,越猜不到越有意思,類似像《冰與火》一樣的神劇,個人就比較推從,因為經常驚呼“什么!主人公又死了!”,好不過癮。
而相比較某些老套劇情,經常會被我吐槽,例如:女主路過,看到自己男神在和女二號"親熱",而事實是男神眼睛里進沙子了。我覺得導演是在一遍又一遍侮辱觀眾的智商。
發生在你身邊的慣性思維的事又有哪些呢?
為了停止慣性下載,書中幫助梳理了四重障礙:
1.沒有認識到你所看到的
這種無視事實,我行我素的現象身邊比比皆是。上海動物園老虎吃人的事件就是遇害者無視“野生動物園禁止下車”,非要以身觸碰那些風險的紅線,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
2.沒有說出你所想的
這一條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丈夫每天工作很忙,很晚回家。妻子心生不滿,便和丈夫說,“你以后別工作那么晚?!苯Y果,丈夫聽了妻子的話,很早下班了,但他報了個高爾夫俱樂部,依然每天很晚回家。其實妻子的本意是想讓丈夫早點回家陪她,可是依然沒有說出自己想要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能自如的表達自己心里的想法,別人又不是你肚里的蛔蟲。很多溝通誤會由此產生。
3.沒有做到你所說的
所謂知易行難,我們很多時候無法信守自己說過的話。明明知道鍛煉對身體好,可仍然葛優癱;明明知道開卷有益,可一年卻讀不上幾本書,整天捧著手機刷微信;明明說今年要好好打理財務,可一遇到打折,卻買買買,剁手買。
4.沒有看到你所做的
這一條是最要命的,有些人無法做到以上幾條,但至少有自知之明。而有些人卻說我做的事情很對啊,道路正確,理論正確。守著自己陳舊的操作系統,無視革新的到開。
以上幾條,你們中槍了嗎?
U型理論第一步是要學習“停止下載”的技能,我們準備好更新操作系統了嗎?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