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融通筆記)
1.如何抓住關鍵?理清脈絡?
讀者 L向萬維鋼先生提問:
萬老師聽完這一課很想問一個大問題,疑惑很多年,我也看好多書總是找不到究竟。思想的敏銳性,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每天聽你的文章,看你的視角,您透露出來就是這樣的狀態) 站在時代的高度觀察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找準事物發展的關鍵。作為普通人的我如何才能做到,有什么刻意練習的方法嗎?那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是什么樣的思維路徑呢?希望這個疑惑我好多年的想法可以被您看到,并能看到您的解惑。謝謝。
萬維鋼回答:
我可以提供兩個心得。一個是你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善于分清主次,通過梳理作者的思維脈絡去判斷哪些論點重要,哪些論據不重要。
更關鍵的是你通過這些書去給自己建立一個“知識圖像”。比如你可能對“行為經濟學”感興趣。那你可能讀了好幾本有關行為經濟學的書,你就要繪制一個行為經濟學的圖像。行為經濟學就好像是一個小國家,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這個國家的描述,而你要把這些描述拼起來,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怎么回事。那你就必須發現書和書之間的聯系,相互矛盾之處。所以一個好辦法就是同一領域的書多讀幾本,相互印證。
我的評論:關于讀者L所提問題“知識圖像”的回答,我認為有點像是主題閱讀,也就是通過不同的作者的角度去認識問題,以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陷阱。
但我認為學習首要的還是讀經典,因為經典作品乃知識的源頭,所有的暢銷書、推文都是從經典延伸拓展而來,如果打定主意要進入某個學科,就要去啃這個領域的經典。比如心理學的書籍那么多,不妨先集中精力攻讀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或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學》;又如講習慣的書特別多,與其朝三暮四涉獵若干,不如強力研讀《習慣的力量》。
前幾天我聽羅胖講林則徐時想到,我們現在的知識不知比林則徐那個年代多出多少!可是我們的智慧卻并沒比林則徐高多少甚至還低!這說明什么?智慧與知識量是無關的!或許,有關的僅是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說,知識增量只會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先不追逐新知,而是把某個東西徹底搞透,再去看一些新觀點不同觀點可能更好。按照建構主義派對學習的觀點,這就是先讀經典建構體系打牢基礎,以舊知識去理解新觀點,以新理論去修正舊經驗,如此循環往復,就是求知學習。其實,這樣看上去慢,實則慢即是快,有點像華山派氣宗和劍宗的區別。
2.關于咖啡。
全球三大飲料之首,高寒地區國家特別喜歡。主要分為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大類,前者質優。星巴克咖啡一杯成本約2美分,它的關鍵在質量控制好。
另:蘭州牛肉面才是正宗貨,而非蘭州拉面。
3.《天才地理學》
書中講到非洲有一句諺語:村落撫養孩子,城市培養天才。

我的評論:為什么大城市才能出更多天才?這也可看作年輕人要去大城市闖蕩的原因。因為大城市牛人更多——可模仿學習、人口更多——可分工協作、資源更多——可輕易獲取、信息更多——可激活思維、場景更多——可廣泛實踐,是大城市讓更多的人產生更多的鏈接、更多的共享、更多的合作,每個人也就能夠得到更快的成長和更好的發展。
4.預習作業
1.“好生意如果旱澇保收的話,當人們逐漸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這句話你怎么理解?
2.“政府高價賣地,使得房價上升;原材料更貴了,最終產品也就更貴了?!?這話還能有什么錯?
3.老板變本加厲地要求員工加班,既不加工資,又不給補休,但員工還是照樣上班和賣力工作,既沒有絲毫懈怠,也沒有另謀高就,這說明老板苛刻待人,是沒有成本的。這句話對不對?
4.有人說:“從純經濟學角度看,偷竊對社會并沒有造成傷害,一個人減少的財富,恰恰等于另一個人增加的財富,這只是財富再分配而已。” 你作何評論?
我的回答:
1.旱澇保收的好生意,必然導致大家都去干,競爭者多了,自然不是多好的生意了。
2.原材料漲價不一定導致產品更貴,因為利潤與成交量密切相關,單套房利潤是5塊錢時能賣1萬套與單套房利潤是4000塊錢能賣10套相比,商家更愿意低價出售。
3.無成本,因為錢沒有損失;有成本,只不過是無形的成本,員工可能敢怒不敢言,可能流失人才等。
4.從財富總量看沒有變化,但縱容偷竊助長的風氣對社會的傷害就大了,自然對經濟也會造成極大傷害。
5.本周最大問題
批判性思維缺失。在一次回答問題中,答案太極端、偏頗,如今看別人的回答,感覺高下立判,問題在哪?就在人家運用了批判性思維,從多個維度去考慮問題,得出的自然高出幾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