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至深秋,今秋實屬寒秋。冬未立,氣溫已然寒氣逼人。驟然的溫度跌宕,不免讓人生出急景凋年,倉皇失措之感。翻了翻去年的朋友圈,發現彼時自己還饒有興致的拍照記錄了清秋的瑟瑟蕭索,今時卻也只能瑟縮著圍裹在厚被里敲打文字。
“萬里悲秋常作客”,秋天總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悲愁煙靄。與我而言,在秋天里與其總盯著“霜林醉”,“離人淚”而憂傷繾綣。倒不如多采擷“碧云天”、“黃葉地”這樣的曠遠暢意。秋意濃時,登高望遠是賞秋悅己的最佳方式。往年,我也會去 或近或遠的小山上,遠觀這層林盡染的秀色。今年卻一時心血來潮,去到一個北方的海濱城市,在依山傍海之地恣意信步。
海,比我臆想中的樣子黯淡了許多。大抵是深秋時節,海水都有了冷韻,與它親近都需要戰戰兢兢。陣陣海風兀自的冷冽著, 海浪卷著一些碎木屑翻滾拍打到岸邊, 海邊捉蟹拾貝的游人依然只增不減。想來王勃說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斷然不會復現于此了。
恰逢中秋,立于白玉山上。遠山近水,秋月若隱若現,也是別有佳節之雅致。大概不曾離家遠游,故而也不解“月圓人未圓”的艱澀況味。朋友發來微信,除卻節日問候之余,言語中也不免有思鄉之意。朋友是徽州人士,我生平第一次吃到的臘肉,就是拜君所賜。兜兜轉轉北漂了6年,卻依舊難有立足的資本。每每受挫失落,總會發短信問我:“你說我回老家種地怎么樣?”,起初我還良言鼓勵,說一些什么"成功都是熬出來的"的雞湯云云。后來已然是沒了耐性,索性回他:“種地!你也不是什么好農民”。不過,這么多年來,思鄉思親之情仍沒瓦解他闖蕩江湖的勇氣,這點是我屬實佩服他的。
月色闌珊,想起那個漂泊異鄉的朋友,他的家鄉有著典型的徽派建筑,層樓疊院,飛檐翹角。即使再尋常的簡陋,在那里的茶煙日色里都覺著很溫暖。之前從微博里學了一句話:“愿漂泊的人都有酒喝,孤獨的人都會唱歌”。我不太理解個中邏輯,大概是告訴漂泊孤獨的游子們:在為思鄉之情所煎熬的時候,暫借酒與歌來寬慰鄉愁吧!不過,我還是希望下一個中秋,我的朋友能實實在在的回家團圓。算了,還是希望之后的每一個中秋,他都能回家和家人團圓罷。
? ? ? ? ? ? ? ? ? ? ? ? ? ? ? ? 10月12日夜? 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