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話,特別有共鳴:
人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我心們中有很多的“應該”和“標準”,當人別做的事情、說的話,不合符我們的標準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有沒被滿足,就生會氣。 ?
當你得覺別人是在故意惹生你氣的時,候其實是你想多了,他只根是據自己需的求和理解事做。所情以緒,歸根結底于在我們己自,與他人關無。
想起之前看的有關心理方面的書籍也講過情緒,情緒本無好壞,在于人是如何看待它的。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通常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情緒反應,也說明了這一點。
回想起每一次對孩子暴跳如雷,正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在我的眼里難以容忍。希望孩子按我說的方式去做,希望孩子能聽我的話,如果心平氣和的說了幾遍孩子還是無動于衷,情緒就上來了。
可是轉念一想,孩子本就很有好奇心,他們的很多行為也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看他在拿食物玩,而他們可能是在驗證內心里的某種念頭。
想起了一個故事:有個孩子拿了兩個蘋果朝媽媽走去,媽媽滿心期待孩子會主動分享一個蘋果給她,而女兒卻在兩個蘋果上都咬了一口。媽媽內心里難受極了,這孩子怎么這么自私,用這樣的方式占有蘋果不肯分享。正準備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的一只手伸上前來:媽媽,這個比較甜,給你吃。媽媽從孩子那清澈的雙眼里看到了自己羞愧的臉。
在大人眼里,吃過的東西就不能給別人吃了,把每個東西咬一口是霸占的意思。而孩子沒有這么多心機,她們可能只是為了辨別哪個更甜,然后把她認為最好的那個給你。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帶孩子的路上也是一樣的,你只有足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行為模式,你才能明白,他們為什么會有那些行為。在情緒來的時候,讓自己等一等,多一點耐心,你和孩子也能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