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作為一篇經典作品,語文教材中是作為重點篇目來學習,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則是因為本人對這篇文章深切的喜愛,每到秋天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這篇寫秋的名作,盡管此文的地域色彩鮮明,個人的情懷也與特殊時期有一定關系,但這絲毫不影響讀者對秋天況味的理解,反而會在作者筆下的秋意感懷下,領略出更多對秋的體察。對此文的再次閱讀,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濃”字,字里行間那股濃濃的秋味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間,揮灑不去。
濃在色彩
首先它映入眼簾的是極富有秋天表征的色彩。秋天是一個色彩豐富的季節。它的熱烈濃郁絲毫不遜于其它三季,它比起春天的鮮嫩,多了一分成熟;比起夏天的熱烈,則多了一分純粹;比起冬日的單調,則又多了幾分內涵。在情感豐富的作者眼里,我們更是看到了只屬于北平的秋天的色彩,它清澈鮮明、層次豐富、色彩濃而透亮,給人一種干干凈凈的感覺。碧綠的天色,青色的長空,這樣澄凈的天空,是秋天特予故都的胸懷,高遠大氣,莊嚴肅穆;和煦的陽光,是季節留給自然的溫柔一瞥,它告訴你,寒意浸染的歲月,溫暖也是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景;藍色的牽牛花,灰色的塵土,冷而不寒,淡而不黯,不鮮明,也不大張旗鼓,它就是靜靜地、帶著絲絲縷縷的冷意潛入心間,于若有若無間撩撥著你;禿的樹,紅的棗,帶著北國秋天特有的氣息,干燥而又濃烈,枯槁中夾雜著甜蜜。這里邊竟也隱含著秋天的點點喜悅。
所有這些色彩,其實并不只是秋所特有,可是一旦把它們鑲嵌在秋的畫框里,經過作者的看似不經意的搭配,組合,它的故都的秋味就出來了,就濃郁了,濃得讓你醉在其中,化在其中。
濃在特景
這里是從文本中描寫秋天特有景物(象)去感知,我從下面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人與季節的融合
文章中,最能體現出人與季節的融合當然屬“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這一段了,試想想,清晨起來,泡一碗釅茶,坐在安謐的院子里,或仰望高遠碧青的長天,或俯察細數葉下的日光,或靜對一壁植物,儼然與之進行靈魂的交流,時光在這里已然凝滯。當我讀到這里時,只感覺這一顆顆文字跳躍起來,它們不斷升騰、交匯、融合,最后成為一幅斑駁立體的畫,那穿一襲長衫,安坐于院墻剪影之下的身影,與眼前之景是如此的契合,秋的清靜早已彌漫開來,讓人完全忘記這竟是鬧市一隅。
二、人對季節的體味
對季節的體味,自然也有著作者獨特的感悟。槐樹的落蕊,作者不寫其色味,只是淡淡地描述出它給人的感覺:“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可是如果沒有浸入肌膚般的體察,這般細膩的感覺,恐怕一般人是難以感受得到的。這種體味,甚至在“灰土上留下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上,也同樣有著別樣的感覺,我們看到,在這里,作者完全是從意識出發,站在人的角度去解讀它的豐富內涵:“細膩”“清閑”“落寞”,甚至更多關于秋的遙想。
三、季節給人的情味
在作者筆下,北平的秋顯得極富有人情味,就連寫秋雨,那也是帶著煙火氣息的。雨后的橋上,咬著煙管的都市閑人,緩慢悠閑的聲調,除了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季節特點,我還讀出的是在秋雨的背景下,這個季節給予人們那種慵散適意的閑淡,那種無關歲月,無關時局的漫不經心,讓人感受到一種自然的真實。
濃在情意
從文章的開頭,作者就直接表白,不遠千里,要從外地趕往北平的理由,就是想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為了讓讀者理解他的執著,他誠懇地講述江南秋味的不足,在喃喃的獨白中,他對故都秋天特有的情感早已流淌在字里行間了。在后文中,不管是靜坐、靜觀、靜聽,無論是天色、鴿聲、落蕊、抑或是蟬聲、秋雨、人聲,他都是用一種親近的姿態去與秋天進行靈魂的交往,正如他在文章所說“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到了秋天,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這樣的深情自然已融入了文字,文章的生命力也因此煥然生發。在文章的末尾,作者深情地表達:“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還有什么比這更深沉的情懷呢?所以綜觀全文,不論是含蓄的描述,還是直接的表白,這北國秋的味道因這濃濃的情意而更顯厚重。
又到了一年秋季,如地下有知,不知先生是否已感受到了北國秋意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