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筆下的北平秋天

?????????? 文人筆下的北平之秋之一:舌尖上的北平

《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認(rèn)為,氣味比任何力量都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他寫道每次聞到馬德琳餅干泡茶的味道,就會瘋狂地回憶起童年往事。這種觸發(fā)人記憶的方式又被人稱為普魯斯特現(xiàn)象。相對而言,“土著”型作家更津津樂道“北平味道”,無論是在小說還是散文中,他們都愛用心繪制他們“舌尖上的北平”,某種意義上,“北平味道”已經(jīng)成為“北平”文學(xué)中一道獨特的文化風(fēng)景。

? 論愛北平,老舍先生無疑是第一人。《住的夢》里,作為北平資深“土著”的老舍先生,夸其他心愛的北京來,毫不掩飾:“天堂是什么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jīng)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這個“天堂”首先是“吃貨”們的天堂:“羊肉正肥,高粱紅的螃蟹剛好下市,而良鄉(xiāng)的栗子也香聞十里”,“即使沒有余錢買菊吃蟹,一兩毛錢還可以爆二兩羊肉,弄一小壺佛手露啊!”。

《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更是將五大官能全部調(diào)用,用工筆的手法,用心地細(xì)描北平秋天的“味蕾”感受:“良鄉(xiāng)的肥大的栗子,裹著細(xì)沙與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著,連鍋下的柴煙也是香的。‘大酒缸’門外,雪白的蔥白正拌炒著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兩肉,有兩三毛錢就可以混個醉飽。高粱紅的河蟹,用席簍裝著,沿街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到正陽樓去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儼然美食家的老舍先生,措辭中掩飾不住對北平之秋真摯的熱愛:大,是“肥大”;白,是“雪白”,飽是“醉飽”,想象那日他下筆的神情,那臉一定是帶著幸福的迷醉的,喉結(jié)滾動,或者還,作吞咽狀。

?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林海英自3歲即隨父母遷居北平,這里一草一木都深深烙進(jìn)了她的記憶,成為她臺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xiāng),于是有了飽蘸深情的《城南舊事》。在散文《北平漫筆之秋的氣味》中寫道:“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節(jié)變換的氣味的,就是牛羊肉和炒栗子的香味了!”和土生土長在北平的老舍一樣,林海英對北平的回憶中,念念不忘的也是“舌尖上的北平”:“秋天,黃昏,先聞見的是街上的氣味。炒栗子的香味彌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趕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蘭號的伙計正在門前炒栗子。”民以食為天,在“吃”面前,大抵顧不上優(yōu)雅和風(fēng)度:“抱著一包熱栗子和一些水果,從西單向宣武門走去,想著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著暮色中的一點光亮,家人圍坐著剝食這些好吃的東西的快樂,腳步不由得加快了。”然而,經(jīng)過絨線胡同,“空氣中又傳來烤肉的香味”………

?入秋后北方天氣轉(zhuǎn)涼,肉食可助御寒,吃烤肉遂成為北方入秋后的經(jīng)典小吃。吃烤肉是一種市井化的習(xí)俗,是“士大夫階級”所體會不到的。張恨水的《風(fēng)檐嘗烤肉》,與其說是篇北平回憶錄,不如說是一篇美食評論。對美食的講究絲毫都不輸寫《隨園食單》的清代詩人袁枚。在張恨水看來:“吃這種東西,不但是嘗那個味,還要領(lǐng)略那個意境。”烤具是特殊的:“一個高可三尺的圓爐灶,上面罩著一個鐵棍罩子,北方人叫著甑(讀如贈),將二三尺長的松樹柴,塞到甑底下去燒。”切肉也是要講究的:“將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紙那么薄,巴掌大一塊(這就是藝術(shù)),用碟兒盛著,放在柜臺或攤板上。”吃的姿勢是奇怪的:“將長袍兒大襟一撩,把右腳踏在凳子上。”吃法也是獨特的:“你夾起碟子里的肉,向醬油料酒里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鐵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別忘了放蔥白,去摻合著,于是肉氣味、蔥氣味、醬油酒氣味、松煙氣味,融合一處,鐵烙罩上吱吱作響,筷子越翻弄越香。”吃烤肉成為街頭的一處誘人的市井風(fēng)景:“松火柴在爐灶上吐著紅焰,帶了維繞的青煙,橫過馬路。在下風(fēng)頭遠(yuǎn)遠(yuǎn)的嗅到一種烤肉香……”

除了烤肉,還有各色消閑小吃。冰心在《北平之戀》寫道:“漪瀾堂和五龍亭以及沿著北海邊的茶座,一到晚飯后,游客使坐滿了。”或帶全家大小,或邀二三知己:“安靜地坐著,慢慢地喝著龍井香片,吃著北平特有的點心碗豆糕,蜜棗,或者油炸花生……”

????????????????????? 文人筆下的北平之秋之二:“故都的秋”

? ??從外省遷居北平的文化人,因地理氣候的疏離感,時局的憂患感,新舊文化轉(zhuǎn)折期的沖擊等等,對北平的記憶夾雜著更復(fù)雜人生、文化體驗,和土著作家不同,“異”的疏離感密密地侵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溫涼的“北平之秋”恰與他們的心靈溫度與產(chǎn)生了某種契合,在他們心中“詢喚”出一個落寞的“故都”來。一個“故”字道出了五四新舊交替的夾縫中的文化人復(fù)雜繾倦的歷史心態(tài)。

? ? ? 林語堂出生廈門鄉(xiāng)村牧師家庭,生性平和,曠達(dá)瀟灑。辦《宇宙風(fēng)》和《人間世》時倡導(dǎo)“幽默”遭魯迅先生的微詞:“在風(fēng)沙撲面,虎狼成群的時候,誰還有這許多閑工夫,,來賞玩琥珀扇墜,翡翠戒指呢。人們所要的,必須是匕首,是投槍……”。但,這個“立黃昏,問粥可溫”的紳士型含蓄男人似乎并不竭力辯駁,或者幽默也同樣是苦悶的象征和疏導(dǎo)吧。

?

? ? ? ??在《秋天的況味》中他寫到:“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fā)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lán)煙繚繞而上……不轉(zhuǎn)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xì)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于大千世界……”。

? ? ? ?作為旅羈旅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北平秋天的感情,遠(yuǎn)非土著作家老舍的熾熱:“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懔烈蕭瑟氣態(tài),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煙上的紅灰”是一個頗具個性的意象,“紅與灰”是落寞裹著熱烈,慘淡下里透出“宏毅”和闊達(dá)——“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結(jié)實的意義”,可成為林語堂的文化人格自況。

? ? ? 集戰(zhàn)士的激烈與江南士人的優(yōu)雅于一身的郁達(dá)夫,作為新文化發(fā)源地和古都的北平顯然是他的精神家園。因而,雖是外鄉(xiāng)人,對北平的愛并不亞于老舍,只是情緒調(diào)度不同:“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跟老舍熱烈的“天堂”般的感受顯然迥異。

? ? ? ?寫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中,郁達(dá)夫以舊式文人的做派來體驗北平之秋:“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濃茶”。他的心態(tài)是閑適的,并調(diào)度了“全官能”感受——味覺,視覺,聽覺,觸覺——“完全浸入”式地狀寫“寂寥”這一兼具時令、時代、地域特色的景觀和情緒: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青天下訓(xùn)鴿的飛聲”,感觸槐花的溫軟——“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 ? ??

? ? ? ?北平之秋在他筆下,儼然一副靜物畫:“從槐樹葉底,朝東細(xì)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lán)朵”,“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質(zhì)直,激切,氣質(zhì)更接近于魯迅,卻又帶著幾分濃郁的士大夫習(xí)氣,是郁達(dá)夫鮮明的個性氣質(zhì),敏感而多愁,悲秋自然是不免的了,1936年的《北平的四季》中,他似乎提前覺察到“那一種草木搖落,金風(fēng)肅殺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覺得要嚴(yán)肅,凄涼,沉靜得多”,深切體會到“古人的‘悲哉秋之為氣’以及‘胡笳互動,牧馬悲鳴’的那一種哀感。”

? ? ? ? ?生活在上海十里洋場的上海作家葉靈鳳,作品是“海派”氣質(zhì)的,通常被劃入“新感覺派”,其作品充滿的誘惑的肉感,然而,關(guān)于北平之秋的書寫,卻是地地道道的“京派”作風(fēng)。在《北游漫筆》里寫道:“立在海上這銀燈萬盞的層樓下,摩托聲中,我每會想起那前門的雜沓,北海的清幽,和在虎虎的秋風(fēng)中聽紙窗外那棗樹上簌簌落葉的滋味。”

? ? ? ? “海派”的葉靈鳳,在北平的秋面前,洋場闊少的時髦做派倒是剔除殆盡,倒顯郁達(dá)夫式的“舊派”氣象,“北平之秋”,喚出了他的傳統(tǒng)文化人格:“我想象著假若到了愁人的深秋,在斜陽映著衰柳的余暉中,去看將涸的水中的殘荷,和敗葉披離的倒影,當(dāng)更有深趣。假若再有一兩只禹步的白鷺在這凄涼的景象中點綴著,那即使自己不是詩人,也盡夠你出神遐想了。”

?????五四新文化象征的魯迅先生,其筆下的北平之秋則一掃舊文人的氣息,更多的是西方現(xiàn)代派的色調(diào)。北平之秋成全了魯迅式的修辭與句法:“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棗樹這一典型的北平植物,進(jìn)入魯迅先生1924年寫的《秋夜》后,納入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的頗具個性的“現(xiàn)代性景觀”,魯迅先生賦予了這北方最尋常的植物以“時代先鋒”的象征意蘊(yùn):“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fā)白”,帶刺的棗樹由此成為魯迅先生戰(zhàn)士人格的化身。

??????????????????????? 文人筆下的故都的秋之三:秋天的形色

北平秋天之美,神在“舌尖”,魂在“故都”,而形在“秋色”。談及北平之秋,魯迅先生曾在《北京的秋》寫道:“秋天的月,無論是瘦弱的,還是豐滿的,總是最明亮的……俯瞰北京古城的色彩。紫禁城的紅墻、金色的琉璃瓦、深紅的廊柱、墨綠的古柏、漢白玉的雕欄……這些色彩總是異常分明。”

文章一改其散文的陰郁色調(diào),出現(xiàn)了少見的明麗色彩。北平的“秋色”又以“紅葉”為經(jīng)典性景觀。林語堂也在《秋的況味》中寫道:“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不足為奇,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

假如說,林語堂和魯迅這些民國時代的文化人對北平秋色的描繪,雖則明麗,然而多少帶著那么時代隱隱的悒郁,那么跨過民國走進(jìn)新時代的文化人,他們筆下的“秋色”則明艷了許多。

某種意義上,是出于對一個新型社會充滿憧憬,這些文化人調(diào)亮了他們的心靈色調(diào)。戲劇家焦菊隱在《西望翠微》也寫到:“去年深秋的時節(jié),才遷居此地,日日看楓葉鮮紅的小島上,拱立著老松兩株,平波的燕舫湖中,浮著石船,仿佛在飄搖。每當(dāng)月明如水的時候,我便佇立在舫上,水中的浮影映著我眼珠晶瑩,月光下面的松柏,都似仙侶。或者在朝日未出之前,看灰云的幻變;不久一輪鮮紅的旭日,笑在塔后,這時候,回頭斜睨山光,真似浴后的香妃。”

?民俗學(xué)家鐘敬文寫于一九五六年的《碧云寺的秋色》更直白地宣稱:“讓古代那些別有懷抱的傷心人,去對葉子嘆息或掉淚吧!我們卻要在這種紅、黃、赤、綠的自然色彩的展覽中,作一個縱情的、會心的鑒賞家!”。

同樣發(fā)表于一九五六年的楊朔的《香山紅葉》則用欲揚(yáng)先抑的手法寫北京紅葉:“紅葉就在高山坡上,滿眼都是,半黃半紅的,倒還有意思。可惜葉子傷了水,紅的又不透。要是紅透了,太陽一照,那顏色該有多濃。”他認(rèn)為美的不是自然界的紅葉,而是那些飽經(jīng)滄桑、從舊中走來并在新社會重新釋放活力和激情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他的向?qū)В骸耙灿腥擞X得沒看見一片好紅葉,未免美中不足。我卻摘到一片更可貴的紅葉,藏到我心里去。這不是一般的紅葉,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經(jīng)過風(fēng)吹雨打的紅葉,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

當(dāng)代作家筆下的北京“秋色”則要“現(xiàn)實”許多,寫實而白描,沒有附著過多的隱喻色調(diào),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中回憶母親:“她總是看著我,輕輕地跟我說,‘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母親是喜歡花的……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fēng)中正開得爛漫。”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jī),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jìn)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dāng)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jī)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dāng)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dāng)?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xué)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jī)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dāng)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