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總是道不盡,再見總是說不完。
一
到北京已經一周了,還是擺脫不了離別的傷感。
小時我們像是羽翼未豐滿的鳥兒,總想快些長大,掙脫父母的束縛,飛離這一片小小的樹林。長大后才發現,家,才是最溫暖的地方。
上大學后我才明白這個道理。第一年的時候,即使對大學生活的新鮮感和熱情還未退卻,每次離家,也不免傷感。到了大二,逐漸有了目標和方向,在家待的時間愈發少了,這份傷感,漸漸蓄成隱忍的淚水,在每次跟父母告別之后,涌向眼眶。
二
大二寒假正月初十離家,是我十九年來首次未在家過元宵節。
大二暑假安排了實習并參加社會實踐,只在家待了十天。
離家的時間越來越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短。身處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身體拼命想留下來,心卻一直牽掛著家鄉那座三線小城。那里沒有繁華熱鬧的CBD,但有橫貫城區的母親河——白河,以及兩岸大片的綠地;那里沒有匯聚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美食,但一碗胡辣湯足已讓人魂牽夢縈······
不過,最讓人不舍的還不是這些家鄉的事物,是家鄉的人。那是在家中等待我們電話和歸來的父母,那是許久未見的老友。從小學到高中,那些同學,曾一起玩鬧也好,一起學習也罷,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往往在畢業之后無比的懷念,而離開家鄉到外地去生活,更加深了這份懷念。然而大家都已長大,有著各自的生活,難得再謀一聚。有的人去了外地旅游過年,有人回了鄉下老家過年,想聚的人怎么也聚不齊,想喝的酒,怎么也喝不痛快······
三
這次回來對我來說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就是再見一面我剛剛分手的前女友。異地戀了許久,兩人的不合之處暴露的越來越多,在更大的沖突爆發之前,我們選擇了分手。和平的分手使彼此沒有到拉黑翻臉的地步,也就保留了復合的可能,理智地看,是不應該再見面的。但人總會給自己想做的事找理由——她在臺灣的時候給我買的禮物還沒給我,我們便以此約定了見面。
然而因事耽誤,約會還是未能成行。最后是在臨走前她來送我,終于見上了一面,兩人相顧無言。
我強顏歡笑道:"最后再抱一下吧。”
擁抱沒有緩解尷尬,再一次望著對方時,或是在懷念過去,或是在傷感離別,她的眼眶迅速濕潤了。
我的心仿佛被刺了一下,匆匆作別走入檢票的隊伍,剛一轉身,淚水已在眼眶里打轉。
回頭望時,她還在原地站著,朝我揮了揮手,我也揮手作別。
檢票的隊伍排了好久,我沒敢再回頭。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經歷離別。分班的時候我們和以前的同學分開,升高中的時候我們和初中的朋友告別,到外地去上學,我們跟自己的城市說再見,將來我們還會經歷分手、生離死別······以前我們不懂離別的意義,可不知不覺中,它讓我們變得堅強,它讓我們日漸成熟。待你歸來,無論你是功成名就,還是一敗涂地,這里總會有一份愛在等著你,等著彌補離別日子里的缺失。既是如此,等眼淚流完,我們收拾行囊,奔赴下一場別離。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