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教育系統確實強大。
之前看到網上說,學文科的中國人不要來,容易沒飯吃。我還不太認同,覺得可能是因為他們歷史短,沒見識,不知道人文科學的重要性,更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近查資料,又問了一些人,才明白不是他們不懂中國文化或鄙視人文教育,而是整體的人文教育對他們來說都更算是基礎教育,而不是專業教育。他們更傾向于制造能帶動社會整體向前發展的實用型人才,而不太實用的文科在職業發展上就絕對成了小眾。
他們的教育系統是這樣運作的:
大學以前,國家提供13年的免費義務教育,比我們多1年幼兒園。(這里說的是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費用貴,生源素質更高,教學質量也會好一些,但有很多公立學校也非常不錯)。這13年的基礎教育,用相對寬松的方式,從人文和科學方面把孩子培養成為懂道理、知善惡,多才多藝,知識全面,有好奇心,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人,并開始尋找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高中畢業后會有一批人快速走向職業道路,從事簡單操作的工作。或者讀社區大學(相當于我們的大專,學費便宜,還可以和大學轉學分),學習一些技能,例如學護理,兩年畢業后考證,成為護士,這是美國的鐵飯碗,且工資高,不少外國人走這條路快速拿綠卡。
大部分高中畢業生還是會進入大學,開始根據個人興趣系統學習相關基礎知識,大量閱讀有關經典書籍,做各種作業和論文,進一步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美國大學學費很貴,因為從大學開始,就開始了走向精英的教育,一分價錢一分貨。當然大學也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會便宜一些,但也很貴,一學年也要幾萬美元,但學校會有獎學金,尤其是好的私立學校,獎學金非常多,所以優秀的美國本地孩子上學還可能賺錢,外籍學生也可以申請獎學金,但有難度。
要在職場中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基本都要花1到3年讀碩士,如律師,會計師,圖書管理員等。學費會更貴,且很少有獎學金。碩士可以說是美國高校從學生這里賺錢的主要方法(更多靠捐贈),很多美國學生也要打工賺學費。但碩士階段受到的是真正的職業訓練。大量專業性作業,幾千個小時的實習,各種一考就幾個小時一場的資格考試。碩士畢業之后進入職場,開始工作。
至于博士,很多專業相當于我們的碩博連讀,且有獎學金,這是那些真正的專家、學者要走的路。如醫生,工程師,或者致力于進入高校或科研機構的人,他們要進行理論和實操訓練,并具備科研資歷,拿出研究成果,所以時間會長達5年以上(哈佛某些專業平均8年),在這過程中會有科研和助教工作,所以可能也會有少量薪水。
以上就是美國整個教育系統的運轉模式。
需要補充的是,美國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后,不一定像我們中國學生那樣立即讀大學,他們可能會去旅行,工作,結婚生孩子,做志愿者, 通過各種途徑思考人生的意義,尋找自己一生的發展目標,然后圍繞這個終生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所以,會有很多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再選擇回爐重造,課堂上也因此會有各種年齡的人。還有些人一輩子讀好幾個不同專業的博士,只是因為這就是他喜歡并決定花一生去做的事。
那么,美國的教育有沒有問題?有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
首先,基礎教育差距很大。不同州,不同社區貧富差距懸殊,人種也不同,所以從學生生源到教學質量差距都會很大,像加州這種富裕的地方公立學校就比較好,有些相對貧窮的地方學校則甚至會出現安全隱患。貧窮不一定意味著落后,但貧窮往往說明了一些問題的存在。
其次,教育產能過剩。和中國一樣,美國也造就了很多找不到工作的碩士和博士們,于是,就有了博士后這個尷尬的物種。按這樣繼續培養下去,還會有更多的人來競爭本就稀少的教職。所以,社會才會鼓勵年輕人去創業。
不過相對來說,他們的整個教育系統還算是條嚴格的生產線,按照個體和社會的不同需求,產出不同的從業人員。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職業訓練,就像生產產品一樣,保證最后進入到職場上的人都是具有極高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真正的精英,可以說美國碩士學歷以上的工作人員大都是這樣的人。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不僅僅是給人學歷就好,而是應該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并給予他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鼓勵他去創新。這樣的教育會是串起人一生發展的一條線,能節省所有人的精力物力,乃至整個社會的成本,創造出最有用的人才。這樣的教育會是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會讓人快樂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業,找到人生的價值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