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孔蓓。
很多人會覺得人際關系是個特別復雜的課題,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把這個課題解出來。
但其實孔子的這句話就已經揭秘了人際關系的三個階段,讀懂了這一句,人際關系這道謎題你就通了一半了……
今天我來跟大家分享論語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關于這句話的字詞解釋,可以理解為:
周:在甲骨文中像種滿莊稼的農田之形,在這里可以引申為周全廣大,包羅萬象,像一個圓滿的圓圈。
你可以看一下周這個字的演變:
比:我們再來看一下“比“這個字的演變
是不是很像兩個人在一起,而且方向一致。
比在這里指的是,類似的人、同類的人。
小人:小人在這里并不是貶義詞,不是指壞人,只是跟君子相比,他們是普通人。
“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黨、勾結的意思。
君子對誰都一樣好,雖然跟某些人感情近些,但并不存在跟人勾結的現象。
對人親厚,但并非一定要求他親附自己,搞人身依附。 孔子說:君子廣泛團結人,但不因私欲而與人勾結;小人只因私欲與人勾結,卻不能廣泛團結人。
我們是不是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難道我一定要跟所有人交朋友嗎?
我就不能只跟自己同頻的人在一起嗎?比而不周就一定不好嗎?
在什么情況下,我們要周而不比,什么情況下要比而不周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 我把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對待他人的關系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1個階段:求同存異,尋找同頻人
當我們自己的價值觀還沒有成型,比較容易受他人影響,自己的能量還不夠強大時,比而不周也是必須的。
在這個階段,我們就是要找同類人,找同頻人。
就像你如果在創業初期,剛剛準備打造個人品牌,那么你就要在都是個人品牌創業者的社群里呆著,比如我們的個人品牌創富營,這是一個陪你慢慢創富的地方,跟我們這樣的人交朋友。
如果你泡在一個從來沒有創過業,從來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的群體,那么大概率你得到的就是打擊,會有無數個聲音告訴你:
你不行…這事太難了…你怎么能做到呢?
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是你原來比較熟悉的一個群體,人都不希望自己熟悉的人變得跟自己不一樣,尤其是變得更好。
所以這個時候你最好就是比而不周!
只跟理解你,跟你同頻,甚至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待在一個適合的圈子里,你被客戶拒絕了。
我們只會告訴你:這很正常,誰沒有被拒絕過幾百次的。
還會有很多伙伴跟你分享當初拒絕我們的客戶,后來又如何成為我們的大客戶的。
所以跟同類人在一起,你是不是就會倍受激勵?
我還特別喜歡一個詞叫做正向卷。
比如在我們的創富營里,經常會看到很多同學的報喜。
尤其是當你看到那個原來跟你情況差不多的人,也開始報喜了,也開始變現了,你會信心大增,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到。
在這樣的圈子里,你也會經常看到很多人的分享,這也會促使你去讀更多的書,更愛學習。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不覺得比而不周有什么不好。
圣經里有句話說:“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如果我跟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心會亂,那我會堅定的遠離。
第二階段:求同尊異,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慢慢地隨著我們自己內心越來越堅定,能量越來越強,我們的包容度也會更強。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就不那么容易受周圍聲音的影響了,因為我做到了。
就像現在,如果誰再來打擊我,我只會淡淡一笑,根本就不用反駁,因為我做到了就是我最大的底氣!
而且到了這個階段,會更加地尊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
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處事方式。
我堅守我的價值觀和我的處事方式,同時我也尊重你的價值觀和你的處事方式。
這樣我們就能跟更多的人和諧共處,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連接力是打造個人品牌很重要的一個能力。 連接力強的人,往往是接納度高的人。
第三階段:無同無異,慈悲大愛
我們從第二階段再繼續修煉自己的內心,就會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無同無異。
因為萬物皆一體,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
我此生所接觸到的所有的人,其實都是被我吸引來的,都是代表了我的某一個面相。
如果我看到他身上的某一點我是不喜歡的,那一定是我身上也有這一點,他就是老天送來的禮物,提醒我不要這樣做。
如果我看到對方身上有一個特質,我特別喜歡。
那說明我里面也有,那我就要把這個特質給激發出來,他也是老天送來的禮物,提醒我,我本自具足,我也有這個優點。
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的時候,他看到了世間皆苦,他心中升起了一種強烈的慈悲心。
這種慈悲心伴隨著一種強烈的大愛心,他可以愛世間的每一個人,哪怕是最不可愛的人。
耶穌說當別人打我左臉的時候,我把右臉也伸過去給他打!
普通人是很難做到這樣的境界的,但是只要我們一直在修行,慢慢的你會發現你對別人的挑剔會越來越少,你看不慣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少。
所以孔子說六十耳順呢,沒啥你聽不慣的了。
到達這個境界的人都是有大使命、大格局的人,一般都是改變歷史的人,都是一代宗師!
如果我們暫時還沒有到,那太正常了,但這是我們此生要修煉的方向……
所以我們跟他人的關系就是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1. 求同存異,尋找同頻人,比而不周
2. 求同尊異,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3. 無同無異,慈悲大愛,胸懷天下……
這就是我對《論語》這段話的反思,那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又將如何踐行呢?
到了我這個年紀,我已經漸漸修煉地沒有情緒了,但如果哪一天哪個人引起了我的情緒,我一定會好好做功課。 晚上或第二天的時候會認真反思:
我的情緒是什么?
我情緒背后未被滿足的需要是什么?
這個人帶給了我什么樣的禮物?
比如說有一次,有一個人在公開聚會上,當眾反駁我的觀點,而且語氣極不禮貌。當時我覺察到我內心有一點不滿的情緒,晚上回去就對此做了深度的清理和復盤。
我當時的情緒是有一點惱羞成怒,也有一點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被反駁覺得不好意思。
再往后深挖,我未被滿足的需要就是我覺得我沒有被尊重。
那我再回憶一下,我之前有沒有因為沒有被尊重而有情緒呢?
我發現真的有,在我過往幾年為數不多的有情緒中,好像大部分都是因為“我覺得我沒有被尊重”這個主題。
這個發現讓我很激動,如果我不深究,這樣的情況就會反復的出現,不斷的提醒我有一個情緒沒有被處理。
后來我自己又做了深度的清理,找到了這個情緒的源頭。
當我找到了情緒的源頭事件,并且做了清理之后,再之后我沒有被尊重的事件,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過。
所以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推薦你寫寫情緒日記。
珍惜你每一次有情緒的狀態,因為每一次情緒來,都是在提醒我們有一些點需要被深度清理一下。
越清理,就越能做到周而不比!
關于論語里的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歡迎在留言區說出你的觀點。 在【孔蓓個人品牌創富營】,我們除了有關于打造個人IP的系統落地課程以外,每個月會有10天在群里進行這樣的《論語》共讀分享,我希望帶著更多的人在工作生活中踐行論語智慧,打造好自己的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