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作為父親的楊照寫給女兒的一封情書,他絮絮叨叨地述說著心思,反思現實;墾塊記憶、期許未來。
? ? ? ? 正如我喜歡的作家張大春也是楊照的摯友序中所說:我們所經歷過的生活、所掌握過的信息、所流注灌溉過的情感,在時間巨力的催迫之下,非但不可停、不可逆,也似乎不能稍佇于寸心,古人以“白駒過隙”立喻,所說的豈止是時光飛逝而已?“白駒過隙”之嘆,所感慨的正是“錯身而不及遇”的失落。只有通過事無巨細地述說才是“遇見”真諦;唯其通過不斷地傾吐,既揭露著自己的青春身世,也辨認著女兒的成長軌跡。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大咖們如何養育孩子,學習借鑒之,為人父母的路上得以有所指引而少走彎路。
? ? 關于生命體驗。楊照在書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內在準備”讓我印象深刻也改變了我部分認知。他說道:‘’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眼晴,就算去到羅浮宮,也裝不進任何東西到自己的生命里。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耳朵,在音樂廳一樣聽音樂會,他就不會有感動,不會有愉悅,不會有音樂沖擊出來的體驗。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心,他就無法感染別人的痛苦,別人的興奮,別人的快樂。活在這個世界里,不同的人會和世界發生不同的關系。‘’所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最寬廣的一條路,就是學習如何放開自己的感受,讓各種可能的話語都進來。
? ? ? 關于朋友情誼。楊照講到長大后當科學家、老師、音樂家這些都是一種職業理想,而他則更關心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其中很重要一點,他借《丁丁歷險記》中的丁丁歷經千辛萬苦尋找他的朋友“張”的故事,希望他的女兒成為一個有義氣的人,付出代價也要交朋友,而且要多交和自己不一樣的朋友,認識到更多的生命形態,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 ? 關于競賽輸贏。起起落落好過一成不變,即使這個一成不變是NO1;追求完美的過程應該比結果重要,完美不應該由別人來評判;有時候輸比贏更能留下深刻的生命體驗,因為痛苦比快樂留存得更久遠,也就往往教會我們更多東西;不要為了更快地跑到所謂的“終點”而使自己的人生狹窄貧乏;為了歷練自己,也為了享受別人的能力挑戰帶來的刺激,所以我們去參加比賽。比賽中透顯、彰顯了自我:原來我有本事做到這樣,原來我缺乏能力或毅力或體力做到那樣;原來我可以承受如此的壓力,原來我無法應付那般的情緒……在比賽的特殊情境下,我們得以更精確,更具體地理解自己。更重要的,我們得以突破平常狀態下自己的限制,開潑出另一個潛在的自己。‘’運動家精神‘’不只在看待勝敗中顯現,更基本的是超越勝敗之外來看待比賽,堅持要讓自己從比賽中成長。借由比賽變成‘’更好的人‘’的價值與信念,才是“運動家精神”的核心吧!
?關于愛與婚姻。不能同意更多的婚姻觀:作為一個父親,該做,能做的就是讓你知道,只有一種情況下,你會選擇和另外一個人長期共同生活——因為那樣可以給你帶來更大的快樂,你之前和我們生活、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不曾體驗過的快樂,不然你大可以不必做這樣的選擇。
? ?更多的是關于他和女兒的共同興趣愛好“音樂”。因為音樂,他和女兒不怕沒有共同話題;因為音樂而有了超越自己本能生命以外的經驗;因為音樂,失去即有的年齡標示,顯得自信專注,自尊沉著,這些都成為長遠的力量,生命中的資產。
?再多的關切也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愈行愈遠。
? ? 正如楊照最后寫道“我突然懂了,讓我不安的,不是考試本身,這場考試只是個開端,或說象征性的開端,提醒了我,未來會有很多很多場合,而且是愈來愈多場合,你得自己面對考驗,我和媽媽幫不上忙了。‘’
?成長的不僅僅是女兒。小孩也是大人的窗口,帶著‘’我‘’抗拒了時光,再度感染童年的新奇,重新認識了自然,對周遭的一切變得敏感;對女兒的愛成了改變自我,超越自我的最大力量,讓擁有沒有耐心,缺乏毅力,脾氣暴躁等白羊座特質的父親變得特別有耐心,特別溫柔。
? 透過此書,深深認識到生兒育女不再是一種犧牲,付出,而是一種特權,照顧另一個生命的特權。在此過程中,我們體驗了成長,感激,純真,愛,溫情以及他們對于個人人生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