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寧波市西門街道的劉阿姨向記者吐槽,女兒的朋友圈,連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自己卻被屏蔽了。
? ? 其實,通過朋友圈了解子女日常生活,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主要動力。不少子女屏蔽父母就是為了隱私,為了個人的小空間。但是,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恩,怎憑一語隱私辯駁。無論是在血濃于水的親情,抑或是在養育之恩面前,個人的隱私和空間則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
? ? ? ?有孩子可能會認為,朋友圈就像是兒時的日記本一樣,不希望被父母掀開,一旦父母“偷”看了,便覺得是父母的不對,是父母不尊重子女的表現。然而,現在的朋友圈區別于兒時日記的最重要一點是:朋友圈是公開發布的,但兒時的日記只是寫自己的小心事,一些個人的想法。若朋友圈屏蔽了父母,那么可以說,你其他的朋友比你的父母還重要嗎?比多年一直照顧你,生你養你的人還重要嗎?顯然,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之下,隱私的說法有點兒站不住了。
? ? ? ? 在這個世界上,給予我們無限包容,無限寬恕的,除了父母,又有何人?如果我們屏蔽了自己的父母親,便是對他們的不信任,對他們關心的漠視,換言之,就是對他們的極不尊重與冷落。那么一切所謂的親情,又到哪里去了呢?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快樂成長,但想到日漸衰老的父母親,在年邁之時,仍然為了關心我們,努力接受新興產物與我們親近時,我們真的不會為之動容嗎,反而生硬地拒絕嗎?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對于此語,我感受甚深。在我還是孩童時期,爺爺為了給我買玩具,竟然經常到麥當勞吃兒童餐,就是為了把玩具送給我。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場突發性的疾病帶走了他。曾經那個在過年時夾燒肉給我吃的老人一去不回了。寫到這里,我哽咽了許久,實在寫不下去了。在恩情面前,隱私已不再可能成為理由。為什么不在父母有生之年,盡情地與他們分享,而是把他們阻隔在冰冷的虛幻的網絡世界之外?為了所謂的隱私,拒絕父母的關心,這樣的子女顯然是不合格的。
? ? ? ? 隱私與恩情,父母與朋友,我想大家都是會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