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年,8歲的楊士奇在一個僻靜的地方,以石塊作為牌位,跪拜祭奠自己的生父,看到這一幕的養父羅性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決定讓楊士奇改回原姓,并開始著力培養他。
楊士奇的養父覺得,這個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卻如此深明大義。既想祭拜生父,又不想讓養父為難,懂得感恩之心,做事又不張揚,即便一個成年人也難以做到這般沉穩,他的心形品質由此可見一斑。
8歲的楊士奇如此行事,只因母親對他說過一句話:你本姓楊,雖然生父亡故,但是做人不可忘本。
楊士奇一歲半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四處漂泊,但是無論生活條件多么艱苦,母親始終都沒有放棄讓楊士奇讀書。
楊士奇5、6歲時,一次楊士奇干完家務活,像往常一樣開始讀書。母親看到了高興地對他說:“孩子啊,你記住,從貧賤到富貴,非讀書未易得也!”年紀幼小的楊士奇牢牢地記住了母親的教誨,而母親也用她的遠見卓識成就了楊士奇的一生。
楊士奇的母親明白,只有讀書才能明理,而貧寒人家的子弟要想跨越階層實現富貴,更是唯有用功讀書方能達成所愿,這個道理,從古至今,亙古不變。
第二年,母親帶著6歲的楊士奇改嫁當時的德安同知羅性,生活條件的改善讓年幼的楊士奇讀到更多的書,明白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是好景不長,1374年,羅性因得罪權貴被貶至陜西,楊士奇和母親不得已又回到了德安。
母親的善良、堅韌和對讀書這件事始終不移的堅定,對少年時期的楊士奇影響非常大。
在德安期間,15歲的楊士奇開始在私塾授課,掙取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盡管自己和母親的生活貧寒,但當好友向楊士奇借錢時,他仍然熱心的借給朋友。母親聽說了這件事,欣慰的對楊士奇說:“你能這樣做,不枉我養育你成人。”
母親用從容的氣度,寬廣的心胸,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楊士奇的成長指引著正確的方向。
1400年,建文帝召集天下儒生編寫《太祖實錄》,楊士奇因為有扎實的文學功底,經漢陽知縣王叔英舉薦,進入翰林,充當編纂官,結束了他長達二十年的游學生涯。1402年,明成祖即位后不久,楊士奇就升任翰林院編修,很快就進入內閣,參與朝政。
楊士奇為官非常謹慎,一生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余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并稱“三楊”,輔佐幾代君王忠心耿耿。明成祖朱棣稱他看待問題客觀公正,明仁宗朱高熾更是對他極為倚重。
明成祖時期,他曾多次用言語巧妙的熄滅朱棣的怒火,化解太子朱高熾遇到的危機。只因他知道,太子乃國之根本,輕易不可動搖,而忠君愛國更是一個臣子應該做好的事情。
同時,為政期間,他也為明朝的中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此外,楊士奇在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除了留給后世的詩作外,還先后主持編修了《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
楊士奇所有的這些成就都可以說源自于當初母親對他的教導,而這也是作為一個母親最偉大的地方,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成就了孩子的一生。永樂年間,楊士奇母親陳氏累贈一品夫人,后來討得皇帝圣恩,回到了家鄉江西泰和。
楊士奇曾寫過一本《慈訓錄》,書中回憶了母親對自己的點點滴滴的教誨,對母親的敬重、感恩之情仿若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