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之前,他的主業是私塾老師。36歲之后,他開始定國安邦。
他與徐階更有政治天賦,比張居正更豁達持正。
他就是明初重臣楊士奇,斂而善謀,智者仁心。
至正二十五年(1365),楊士奇生于袁州。那時候,朱元璋還沒有奮斗成功,各地兵荒馬亂。楊士奇一家顛沛流離,難以為繼。在楊士奇一歲半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
楊士奇的母親,很有見識。不管如何辛苦,她一直用《大學》教育兒子。而楊士奇天資卓越,五歲就會背了。
也許是為了孩子的前途,洪武四年(1371),楊士奇的母親改嫁了。繼父叫羅性,這個人出生世家且有官職,為人嚴厲。因為他,楊士奇得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進入羅家后不久,楊士奇就改姓了羅。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連母親都沒辦法提出異議,幼年的楊士奇卻做到了。
洪武六年(1373),羅家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年僅八歲的楊士奇心有所動。他想起來了自己的亡父。他撿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他小小年紀,就德行端正,且謹慎懂得變通。
這一幕被羅性看到了。羅性大受感動,讓他改回楊性,并斷定他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從此以后,開始認真培養楊士奇讀書。??
事與愿違,一年之后,羅性因罪被貶職,楊士奇和母親又一次陷入困境。因為窮,楊士奇沒有辦法上京趕考,他十五歲就去鄉村私塾做老師。他自己收入微薄,卻愿意把學生分一半給窮困的朋友。后來,楊士奇在做訓導(教育系統一小官)的時候,不小心丟了學印。他很靈活地選擇了直接跑路。難以想象,要是海瑞,會是什么情況。
跑江湖的過程中,楊士奇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和進步。不知不覺,他早就是一個學識淵博的讀書人了。機會到來的時候,他就成為那個幸運的人。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寫《太祖實錄》,三十六歲的楊士奇由于其扎實的史學文學功底,被保舉為編撰。還得到了主編方孝孺的贊賞,進而成為了《太祖實錄》的副主編。
永樂繼位后,楊士奇真正得到重用。他沒有功名,卻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為明朝首任內閣七名成員之一,與楊榮、楊溥并稱“三楊”,名垂青史。
艱苦的成長經歷,鍛造了楊士奇的政治天賦。他足智多謀,又謹慎善斷。作為太子黨之一,楊士奇在朱高熾與朱高煦的皇位之爭中起到重大作用。
經過太子黨的努力,朱高熾成功被立為太子。但是朱高煦卻私藏陰謀,不愿去云南,而請求留在南京,不斷攻擊太子。
楊士奇行事低調,被朱棣認為是中立派,深受信任。他抓住了三次談話的機會,謀而后動,保住了太子,粉碎了朱高煦的陰謀。第一次是在永樂十年(1412)的風波之后,朱棣對太子產生了懷疑,向楊士奇詢問太子監國的表現。
這是一道送命題。楊士奇是這樣回答的:“太子監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但對于不對的意見,也絕不會隨便同意,對于近臣不恰當的要求,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幾句話,讓朱棣對太子印象有了扭轉。太子勤于正事,但是與大臣保持距離,不結黨。
第二次是永樂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歸來,太子迎接延誤朱棣大發雷霆,把朱高熾狠狠罵了一頓。朱高煦不斷編造太子企圖不軌的各種小道消息,并密報給朱棣。太子黨的主要官員都被關進了監獄,只有楊士奇屹立不倒。兩年后,朱棣再次召見他,問了他一個問題,“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為何違反禮儀,遲緩接駕?”
楊士奇答道:“太子對您一直尊敬孝順,這次的事情是我們臣下沒有作好準備工作,罪責在我們臣下,與太子無關。”
強調了太子對朱棣是尊敬孝順的,并且勇敢地扛下了罪責。他知道太子品性溫厚,必成一代英主。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三次,是朱棣問楊士奇對于朱高煦的看法。這一問至關重要。楊士奇,用毫無破綻的回答,完成了致命一擊。
朱棣問:“我最近聽到很多漢王(朱高煦封號)行為不法的傳聞,你們知道這些事情嗎?”楊士奇答:“東宮服侍太子,人家就把我們看成太子的人,有什么話也不會跟我們講,所以我們不知道。”
“但是,漢王兩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現在陛下要遷都了,在這個時候,他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細考慮一下他的用意。”
永樂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將朱高煦封到了樂安州(今山東廣饒)。至此,朱高煦合理取得皇位的夢想徹底破碎。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熾登基,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志得意滿的楊士奇,沒有居功自傲,而是心懷天下,助明仁宗施行仁政、休養生息,開“仁宣盛世”。
四朝元老,歷經五朝,楊士奇生于亂世,卻不墮其志,隱而后發,成不朽功業。
(作者: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