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少男少女只知道情人節或七夕節,而不知道乞巧節。
乞巧節和七夕節雖然在同一天,但是內容絕不相同。
乞巧節是少女“乞巧”的節日,而七夕節是為了慶祝牛郎織女相會。
乞巧節發源于漢代,它是一個和女孩子關系密切的隆重的節日,是少女求巧的節日,當時被稱為女兒節、少女節和乞巧節。隨著歷史的演化,乞巧的成分逐漸淡薄,情人節的成分逐漸突出,所以我們現在只知“七夕”,不知“乞巧”了。
一、乞巧節有什么重要習俗?
乞巧節的重要習俗,有穿針乞巧、觀影乞巧、蜘蛛乞巧、拜織女乞巧等。穿針乞巧,是指用五色彩線,合成一根線,也稱五彩線,所穿的針,一般是七根,又稱七孔針,為了增加難度,還有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誰能最大難度的完成,誰最“得巧”。
“觀影乞巧”,這可不是去電影院,古代也沒這條件。而是將一些東西如針、草、菜芽等,放入水中,觀察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
“蜘蛛乞巧”,當天晚上將蜘蛛放到小盒子里,等到次日天明后打開,以蛛網的疏和密判斷是否得巧,密者巧多,稀者巧少。古代的唐明皇和楊貴妃特別喜歡這種乞巧方法。
還有是通過祭拜織女或者巧娘娘乞巧。各地的祭拜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對月而拜,有的拜畫像,有的去廟里,供品有瓜果、鮮花、針線活、化妝品、梳子、酒、茶點心等。“我把巧娘娘坐桌上,巧娘娘給我教文章。我把巧娘娘坐桌前,巧娘娘給我教茶飯。”
乞巧儀式和日期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甘肅,乞巧節是女孩子最重要的節日,要過七天八夜。從農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一直過到七月初七,有一套完整的活動程序,比如,確定乞巧頭、選擇坐巧點、演唱乞巧歌等,十分的豐富多彩。
在山西長治,未出嫁的姑娘,從七月初一開始,祭拜七仙女畫像,設置香案擺供品,進行祈禱,每日三上香,一直到初七。
二、乞巧節是怎么變成七夕節的?
乞巧節什么時候加入了情愛的成分呢?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最寵幸的戚夫人“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祝愿夫妻長相廝守、白頭偕老,乞巧節開始有了情的成分。
隨著牛郎織女故事的引入,乞巧節慢慢的變成了情人節。牛郎織女,本來是銀河系的兩顆星宿,相距16.4光年,把兩個星宿編成一對兒有情人故事是古代人民的杰作。從西周開始到東漢,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步步完善,逐漸滲入乞巧節。“天上牛女喜相會,地上婦女忙乞巧”,一日雙節的習俗形成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乞巧節這一古老的民俗節到清朝中期,已經開始下滑。到民國年間,更是全面衰落。“七日,舊俗婦女陳瓜果乞巧,今無”,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演變到今天的七夕節,基本沒有乞巧的內容,成了少男少女的情人節,各地舉辦的七夕節活動,大多是歌頌愛情、引導婚戀為主題,以至于很多少男少女已經不知道乞巧為何物了。
三、為什么乞巧節不能被人們遺忘?
乞巧節的沒落讓人非常惋惜,因為這代表社會已經不倡導少女的“巧”了。我們深深的知道,婚姻是非常具有現實性的,需要巧婦做炊、需要巧婦居家,女人處理家務和撫養孩子的“巧”是家庭和諧的推進劑。
新中國成立后,提高了女性的經濟地位,男女同工同酬,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幅上升,以前的“乞巧、乞智、乞美、乞福”變成了現在的純粹的“乞美”了,網紅臉、微整容、曬裝備成為女性追逐的時尚。古時少女曾經夢寐以求的女紅技能、家務技能、藝術技能,逐漸湮沒于歷史的塵埃,讓人扼腕嘆息啊。
乞巧節是我流傳千年的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們應該傳承這種文化遺產,用與時俱進的方式和載體體現女性“乞巧”的精神內核,比如可以用互聯網或集會的形式展示女性所乞求的專業技能和心愿,讓“乞巧節”在新時代里有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