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1.1:認識秩序
- 社會生活中“秩序”無處不在,之所以我們很難發現他們,是因為他們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只能看到失敗的例子,卻看不到成功的例子。因為成功的社會協作經常讓我們習以為常。
- 高峰時段的交通就是很好的協作范例。人們從不同時間、不同出發點,分別到不同目的地,經過不同的路線,最終基本都能到達目的地。整個過程充滿了變數,但大部分時候都能正常運作,這本身就是協作結果。
1.2,社會協作之重要性
- 人們對協作的依賴遠勝于生產出來的經濟商品;
- 引用了霍布斯的《利維坦》。
這本書對社會協作的基礎做了說明,即:遠離暴力和搶劫。作者似乎認為只要人們遵守相應的法律,不侵犯他人的財產,不傷害他人,即可開始協作。而事實上遠不止如此。
1.4,智力工具 - 經濟學家的技能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方法,并不是一種結論。其價值在于幫助人們思考,得出一種更為理性的結論。
什么是“思維方式”?
或許可以通過書中的一套基本預設得出,這套預設是:
所有社會現象均源于個體之行為及合作,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基于他們預期的額外收益及成本進行選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使用過程中會關注:
- 個體行為——主要是指節約和權衡,或者說是代價。節約即最大限度的從資源中獲取收益,而稀缺使得節約成為必要;
- 群體合作——群體合作的核心問題在于存在大量互不相同甚至互不兼容的個人計劃;
- 前兩種活動的結果——我們可以以高峰期的交通為例:
- 人們規劃行程、決定加速還是減速甚至闖紅燈的時候,是在節約時間(時間:稀缺資源);
- 人們在特定情況下做出臨時決定(如闖紅燈、并線、走近道)時,是在做選擇(實際上,規劃路線的那一步,已經在做選擇了);
- 盡管群體之間并沒有事先協商,但大部分情況下,大家都能到達目的地,整個過程協調了所有個人決策,雖然不一定很完美;
或許,這種無意間的協調行為正是人們在做有利于自我目的的決策后產生的副產品。
實際上,“專業化”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人們各得其所,并在最后增加國民財富。但沒有協作的“專業化”只會帶來無盡的混亂。
1.5,通過互相調節進行合作
社會協作是什么?
社會協作是對群體合作過程中產生的不斷變動的凈利益之持續的互相調節的過程;
舉個例子:
假設,一條高速公路的入口、出口都在右側,為什么不是所有車輛都擠在最右側的車道?
因為,由于出入口都在右側,所以右側車道會很堵,所以人們會做出取舍,換到旁邊的車道,然后找機會插進右車道。人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車策略,并在人們判定無法在改變車道的行為中獲得凈利益(如走的更快一些)為止。同時,個體在做出個人決策之后,其決策結果也將影響到其他人的個人決策。由此產生了變化,產生了無意間的協作。
說的通俗點: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做某件事更劃算的時候(預期收益 > 預期成本)時,他就多做一些,反之就少做一些。而當有金錢作為激勵手段時,事情就變得好辦了。
一點小小的變動(指金錢上的)就會讓一些人改變他們的行為,關鍵是,這些變動的方向與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更趨向于一致;
1.6,游戲規則
游戲規則是基石。人們對稀缺資源的態度將取決于此。游戲規則影響激勵。
規則必須穩定,必須讓參與者至少粗通。
1.7,產權作為游戲規則
私有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礎。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社會產權”之不合理
緣起:社會主義制度下,個體僅有對“消費品”(如:襪子、衣服之類的)的私有產權,但生產工具(如工廠、設備等)的產權卻歸社會共有,即成為了“社會產權”,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產權不能自由交換;
結果:由于缺乏自由交換,“社會產權”就無法對個體產生有效的激勵。導致的結果無非就是群體吃大鍋飯,甚至企圖將社會產權變成其“私有產權”;
所以:清晰界定并嚴格執行的產權制度,能促使人們有效使用現存的稀缺資源,也能促進人們去發現新資源、開發新技術;
1.8,經濟學理論的偏見:缺點還是優點
- 經濟學重視選擇:經濟學強調假設所有社會行為均源自于人們的自由選擇,尤其是無意識的結果;
- 經濟學重視個體:即所有的選擇均來自于個體行為,若干個體選擇拼湊起來,成為了群體經濟行為;
有一個問題:
經濟學預設了人們在做某件事之前,都在心里設定了一個“目的”,在此目的下進行決策。但實際上,有很多行為卻并非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進行的,譬如一次閑聊等。
'' 秉:其實未必。天下熙攘,皆為“利”往。只不過未必需要將“利”視作為實際的、物質化的收益。“心情愉悅”一樣是利,“獲得知識”一樣是利。應該要更為彈性地去理解“利益”。而這些非物質化的收益,可能在表面上無法量化其產出,但或許可以間接影響到后期在其他經濟行為中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