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得恰到好處
我也不是完全否定重復。毫無疑問,重復是增強記憶的重要工具,但物極必反,有時重復太多反而妨礙記憶。有項研究中,志愿參加者每人需記憶一份單詞表,指定其中一組用復述法:兩個單詞之間間隔六秒,組員聽到下一個單詞之前必須盡量重復前一個單字,次數越多越好。第二組則不限用任何訣竅或方法,只要能記住單詞即可。結果第二組的記憶成績比第一組好得多。換句話說,第一組的高頻率重復干擾了學習過程。
我有一次訪問甘特·卡司登(GunterKarsten),也就是德國記憶冠軍、隨機二進位數字記憶賽(在30分鐘內記住3027個隨機挑選的二進位數字)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我問他重復看了那些數字幾遍。
“兩遍”,他答道。
只看兩遍就能記憶3027個數字,而且還是二進位數字,這怎么可能?甘特其實是利用聯想法則把新信息連接起來了,也就是把對他有意義的圖像和經歷和一連串二進位數字聯系起來了,我們稍后會更詳盡地介紹他的方法。和大多數記憶力超強的人一樣,甘特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并非天生記憶力超群,只不過對人人都有的記憶力進行了訓練,而且那種訓練方式不是依靠經常重復。
掌控記憶意味著將重復的苦差事減到最少。一遍又一遍閱讀材料是時間、精力和勞力的巨大浪費。為了讓記憶成長,你必須給信息足夠的孵化時間。農夫把種子撒在田里之后并不會立刻回去探望有沒有發芽。聰明的農夫都知道每種作物的生長周期,會在一定的時間回來照顧幼苗。記憶也是如此。
第五章重復的技巧(2)
把重復當作調料,用量恰到好處,才能改善記憶。你不可能一概不用重復,因為它有兩大功能:第一,它是內在的檢驗,確保你學習接收到的新信息是正確的。或許你沒聽清楚剛才遇見的那個人的名字,為了確認,最好再問一遍:“對不起,您的大名是鮑伯還是羅伯?”隨著記憶力的加強,你初始學習的能力也會增強。如果你接收到的信息是錯誤的,忘卻起來會更困難。
在我參加過的一個派對上,有位來賓告訴我另幾位剛到場的來賓的姓名。她誤把其中一位先生說成史蒂芬·史密斯,但我后來得知,他的名字其實是詹姆斯。現在,我每次見到這個人,就想叫他史蒂芬,而不是他的真名字。這樣的錯誤幾乎無法糾正。實際上,我已經在心里給他取了個雙重名字:史蒂芬·詹姆斯·史密斯。這是我的專用密碼,我知道該以第二個名字為主,不會用第一個。
重復之所以重要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是克服記憶的大敵——時間流逝——的工具。
時間是抹掉記憶的超級橡皮擦。20世紀初,德國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豪斯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繪制出第一條“遺忘曲線”(forgettingcurve),他發現,初始學習不久后,記憶就開始大幅衰退。
他編了一份毫無意義的詞匯表,像ADH、GBY等,把他們死記硬背下來。由于這些詞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無法用雙向契合三原則或“用SEA來SEE”的方式來強化初始學習的效果。還因為這些詞沒有意義,也沒有趣味可言,所以他也不能運用聯想法則從過去經歷里找到可以借鑒的東西。這是學習和記憶最糟糕的情況了。但是,這也說明了時間沖淡記憶的力量。
背下這份胡謅的詞匯表后,他開始觀察自己經過各種長度的時間后能保存多少記憶,結果發現:如果立刻背誦,他可以記住100%;如果等20分鐘,可以記住60%;如果等1小時,他只記得45%了。實驗結果如下表:
間隔的時間記得的量立刻100%20分鐘60%1小時45%9小時35%1天30%2天25%6天22%30天20%時間沖淡我們學到的東西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這個過程在學習之后立即就開始了。為了干擾這個刪除過程,下面介紹兩種鞏固記憶的方法:
應用“用SEA來SEE”的力量鞏固初始學習的效果。
你的心靈畫板上不是只有上百種,而是有上千種可用于鍛煉心靈之眼的感覺和情緒。你可以通過添加聲音、觸覺或氣味等元素讓意象鮮活起來,把二維畫面變換成契合的經歷,你是畫家,也是作曲家,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創造心靈的曠世杰作。
利用聯想法則汲取已經擁有的知識,進入大腦無限的儲藏空間。
你可以模擬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加快學習過程。大腦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是怎樣連接個別腦細胞的,你也用同樣的模式把早已存在于你長期記憶中數百萬的事實、數字、經驗和新材料連接在一把。
把握最初的幾秒
分散學習時間,使記憶擴充到最大。學后不復習,時間間隔越長,記得的就越少。
找幾位志愿者試做這個練習,或請人在你身上做。要求志愿者(或你自己)盡可能記憶有順序的多個數字。先以每秒鐘一個數字的速度大聲朗讀下面的二十位數字:
13145926535897932384
然后讓大家從頭開始背。等大多數人都結結巴巴起來時,立刻讓他們重復最后一個數字,接著是倒數第二個數字,以此類推,直到大家腦子都一片空白為止。
你會發現,對最初四到七個數字的記憶最強,這就是“最初效果”。我們通常都能記住學習階段剛開始時學到的東西。有些人可能會記住最后一兩位數字,這是“新近效果”,最后發生的幾件事物我們往往也比較容易記住。最容易被失落的就是中段的信息,清單越長,遺忘的信息就越多。這和理解沒有關系,完全是記憶的本質所致。
如果縮短清單,記憶力立馬飆升。分散學習時間,就可以提升學習期間的記憶能力,因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因記憶的材料而異,所以,學習時間的長短是可以主觀控制的。我們追求的是有意的專注。如果有人告訴你,20世紀60年代末,人類飛到月球只花了11分鐘,你可能很詫異。事實上,雖然太空人脫離地球3天后才抵達月球,但火箭燃料只燃燒了11分鐘,就產生了足夠脫離地心引的能量。一旦進入外太空,阿波羅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飛抵月球。記憶也是如此,最初幾秒鐘的全神貫注可以讓后面的時間幾乎不費工夫。
?
嘗試用電視臺模式來規范你的學習習慣。大部分電視節目的長度都不超過1小時,你單次坐下來學習的時間也應該以1小時為上限。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長度1小時的節目播出15分鐘后會出現一段廣告,這就是基本的下限。我發現,學習時間設定為最短15分鐘,最長1小時,然后再接著做下一步的事,是最合適的。
復習材料,直到你能從頭到尾毫無錯誤地背誦一遍為止,然后停30秒到1分鐘,再背誦一遍。如果第二遍背誦也成功,標志著你這次學習可以告一段落。如果不成功,等30秒到1分鐘,再背誦一遍。第一遍完美背誦確保你記憶的信息是正確的;第二遍背誦是為了建立自信,也標志著學習階段的結束。告訴你一個不錯的學習小竅門:如果你要記憶的是一張清單或一堆人名,第二遍要倒過來背。因為開頭的部分我們自然記得較多。所以,我們從清單的末尾開始,倒著往前背,這有助于在最容易被遺忘的中間信息消失之前把它們抓回來。此外,你要對建立記憶的完美特性有足夠的信心。人的心智天生神奇,但我們下意識地破壞了它的能力,因為我們總是把消極因素想到太多,也就是說,總想到忘記了多少,很少注意自己記住了多少。積極肯定有助于我們強化心智的神奇力量。
等10到15分鐘,然后不看原始材料再背誦一遍。學習階段告一段落后,信息立即從工作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我把這一過程想象成下課時間結束后的幼兒園孩子,正列隊走進教室。他們都很興奮,精力旺盛地嘰嘰喳喳,如果沒有老師的適當監督,有些孩子會跑出隊伍,在走廊上消失。孩子天生容易分心,最不喜歡排隊。記憶也一樣。在10到15分鐘的沉淀過程中,記憶也有類似的特性,信息容易遺失。
2002年,我女兒克麗絲汀曾陷入昏迷,我們現在相信是大腦受腦炎病毒感染造成的。病毒使她的大腦膨脹,對控制運動的區域和記憶中樞造成暫時性損傷。在康復過程中,她會問我們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就告訴她,10到15分鐘后,她會再提出同樣的問題,而且根本不記得自己已經問過了。現在,她已經痊愈,正享受著健康快樂的生活。女兒生病時,大腦的暫時性損傷阻擋信息進入她的長期記憶,10到15分鐘后,信息就散失了。在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這兩者處理信息所需要的時間上,這次的經歷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如果你記得一件事的時間超過15分鐘,你有理由相信已經進入你的長期儲藏區了。
多米尼克·歐布萊恩(DominicO’Brien)8次榮獲世界記憶冠軍,他不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記憶導師之一,他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記憶力,能在1小時內記住18到20副撲克牌。有趣的是,他并不是一口氣把18副牌全部記下來。他把記憶過程拆成時間長度漸增的三個部分,每段時間記憶6副牌。也就是說,他會先記憶第一副牌,再記第二副牌、第三副牌,直到記完6副牌。令人驚訝的是,多米尼克在比賽中只用了兩分多鐘就記住了一副牌,所以,他記完6副牌時,從他第一眼看到第一副牌時算起,只過去了大約十二到十五分鐘。這時,他不再繼續記牌,而是回頭快速看了一下第一副牌,然后第二副、第三副,直到把6副牌都復習完為止。接著,他開始第二段記憶,這次記憶第七到第十二副牌,重復一遍剛才的記憶和復習過程。
他解釋道:“我把這種復習方式稱作‘轉盤子現象’。假定有6根竿子,要在每根竿子上放一個旋轉的盤子,放到第六個盤子時,第一個盤子已經喪失一部分動能,需要再搖幾下竿子。我記憶第六副牌時,第一副牌也失去了一部分動能,變得有點模糊起來,所以,我得回過頭去,在心里再鼓舞它一下。”
學習或記憶新信息的時候,必須確保資料在走向長期記憶庫的途中不變得模糊不清。在記憶15分鐘后快速復習一下,這有助于保護數據不丟失。下次你遇見一群人時,不妨悄悄在手表上設個鬧鈴,或者隨時留意時鐘,看看15分鐘后你是否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第五章重復的技巧(4)
一的法則
要使信息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分,克服“模糊的15分鐘”是關鍵的第一步。如果你能在15分鐘后成功背出需要學習的材料,學習就可以暫告一個段落。但是,由于時間大王有個偏執又頑固的習慣,就想刪除你心靈硬盤里的信息,你應該考慮建立一套定期復習的常規,我們稱之為“一的法則”。基本上講,這種復習從學習階段結束開始,分為五個時間段:一小時、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個季度。
為了理解這個法則的原理,我們先回到你想進一步了解一個人時可以向他們提出的五個基本問題。第三章已經介紹過。你還記得是哪幾個問題嗎?你還能在心中看見當時創造的心靈圖像嗎?如果能,那就太好了!如果不能,現在正是時候,我要告訴你如何化挫折為驚喜。首先提醒自己,你記憶信息的能力毫無問題,你做得很好,每天都如此。這一頁上面的文字、電話鈴聲、玫瑰花香,都可以證明這是事實。其次,提醒自己時間從你大腦里刪除信息的效率很高,艾賓豪斯的實驗可以證明。如果你不記得了,可能是因為你隔了太長的時間才再次想起這件事。“一的法則”能防止信息在遺忘之地迷失。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它能怎樣幫你。假設你要記中國風水中的八卦,也就是人生的八大元素:健康、愛情、財富、事業、智慧、名譽、兒女、貴人。你可以仿照我們一起做過的記憶五個基本問題的方式,用“用SEA來SEE”的方法在心中創造視覺意象或經驗,把這八種元素都包含進去。在心里繪好這幅杰作之后,一定得把這份清單順著背一遍,再倒著背一遍,以確保真正熟悉它的內容,做兩遍。現在,設好15分鐘的定時器,等待過程中,找些有創意的事做,完全不去想這份清單,不過,這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難做到。時間到了以后,重新背誦清單上的內容。不論順著背或倒著背,只要成功一次,就算完成。如果你忘了一些內容,也別擔心。
有時,信息好像是輸進了大腦,但時間卻像酸液一樣把數據溶化掉,使最初學到的原始材料變得支離破碎。我們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甚至世界上最棒的記憶大師也難免。但你可以變不利為有利!2004年5月,我接受CNN電視臺安德森·庫珀360°(AndersonCooper360°)節目的現場采訪,我正在背誦一副牌型時,突然,我驚恐地發現腦子里成了一片空白。我忘記了第十三張牌——一張黑桃五。那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我至今記得——而且永遠記得——那張特別的牌,因為我把它忘記了。我們剛開始時沒記住的東西可能會變成以后記得最牢的東西,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變挫折為魅力。
現在,等一天,然后不看原始材料再背誦一遍。隨時提醒自己說,我記憶信息的能力沒問題。如果忘記了一些內容,也別灰心喪氣,因為衰退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實。記憶里也會衰退。一天之后,時間的力量足以把我們已經學到的東西抹掉70%到80%。關鍵是要分析你為什么會忘記,也許是因為你初始學習的力量在記憶過程中受到了損害,有時可能是因為最初的植入或編碼過程不夠強烈。試想一下,如果土星號火箭推進器燃料燃燒的時間不夠11分鐘,登月小艇沒能脫離地心引力,會發生什么情況。火箭和受到損害的記憶力一樣,就可能完不成使命。
無論你忘掉的是什么,都回轉過去,用“用SEA來SEE”的方法給數據補充一個,只需一個,完美的SEA(感覺、情緒、行動)元素,更新數據,讓數據再次完整。比如,如果你記不住八卦中的第三大元素“財富”,你不應該只是假設自己看到了一袋錢幣,而是應該加進錢幣落到地面的聲音。之所以每次只針對遺忘的事物增加一種元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大腦的效率極高,它只需要很少的線索就可以激發整個記憶系統。
一星期后,再次背誦記下來的信息。
這段時間可能顯得太長,因為從你上次背誦和復習到現在已經過了一星期。但再看看艾賓豪斯的實驗結果,經過頭幾天大量流失后,材料的遺忘量已漸趨平緩。初始學習結束24小時后經過了更新和加強,一星期后仍保持得相當完整。
參加世界記憶冠軍大賽的選手都很了解這種現象。有項比賽要求選手在1小時內盡可能記憶多個隨機排列的數字(1,4,2,0,8等)。這真是一項精心設計的考驗。因為目標是看誰記得最多,所以你必須把復習數字序列的時間壓縮到最短。選手花在復習上的時間越多,記憶更多數字的時間就更少。1小時結束后,給選手們兩個小時回憶出他們背下來的幾百個數字,而且排列次序必須完全吻合。如果在一星期后才要求選手們背誦他們7天前記下來的數字,他們很可能還記得95%到100%。這是個不可思議的過程,你不親身體驗是不會相信的。在日歷上做個記號,提醒自己7天后測試,看看還記得八卦中的幾個元素。如果你覺得奇怪,一本教你如何改善記憶的書竟然讓你在日歷上做記號,請閱讀本章最后的補充說明!
一周后復習你已經學到的信息,可以干擾記憶的衰退過程,將大部分信息內容再保存一個月左右。如果一個月后復習時發現遺忘了什么,無論多么少,也要立即更新。
一個月后,再背誦一次。對高中或大學生來說,這非常有益。如果他們遵守“一的法則”,平時已經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記憶信息,考試前夕只需簡單復習一下累積的材料就夠了。和考前開夜車相比,長期持續投資少量時間和努力,這不是更有效率嗎?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復習應該在一個季度(三個月)以后。這有助于鞏固長期記憶。
在設計“一的法則”時,我發現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個季度的復習周期最適合我。但這樣的頻率只是建議,你在設定自己的復習程序時可以參考。很復雜的信息可能需要提高頻率,但也不一定。與其多花幾小時復習,不如先縮短學習時間,然后照“一的法則”行事。
在順利背誦材料兩遍后,先休息10到15分鐘,這能使復習過程發揮最大功效。利用這段休息時間學習更多的材料,或做些有創意的活動。重要的是利用這段時間讓信息逐漸滲透到你的記憶銀行,不要打擾它,讓信息慢慢孵化,做一個聰明的農夫。
開始記憶一件事的時候,要設定目標:你想用多少時間把它記下來。目標要切合實際。你不需要還記得一年前的購物清單,也不需要十年之后還記得歷史上所有大戰爭的日期。不論信息多么刺激、有趣、引人入勝或重要,都不可能完全記住。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有照相機一般的記憶了。你要培養的是完美記憶,需要記憶的是你親自挑選的寶貴信息,因為它們有助于讓你成為一個比現在更杰出的人。
重復對記憶的形成有其重要性,但我們還掌握著其他更重要的工具,包括接收、保存和回憶信息的能力。如果你已經通過實行“雙向契合三原則”了解和發展了“用SEA來SEE”的觀念,那么,你已經進入讓接受信息的能力最大化的過程。要提高將更多接收到的信息保存下來的能力,需要一個兩個步驟的過程來把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連接起來。工作記憶的儲存空間很小,但長期記憶的容量卻是無窮大。只要你練習和培養聯想技巧,第一步驟就已完成(第二個步驟會在下一章介紹。)我們說要改善記憶力,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想讓回憶的能力最大化,而且最好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
大腦對此完全同意!
記住未來
為什么要在日歷上做記號?難道經過培養的記憶力還不能幫我記住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嗎?
直截了當地回答:不能!
時間和記憶就好比油和水,它們不相融,也合不來。記憶在某些方面凌駕于時間至上。你這一刻生活在現在,下一刻,你的意念可能已經飛回到5歲的時候。你可以在幾秒鐘內搜尋幾十年的光陰。你只需花費實際經歷時所花時間的很小一部分,就能重溫那場經歷,比如第一次騎自行車或自己開汽車。然而,記憶將來要做的事卻有點麻煩。從定義上看,那些事還沒有發生。心理學家稱之為“預期記憶”。記憶將來要做的事,比如在雜貨店停一下把牛奶拿回來,惟一可靠的方法是依賴某種外界的記憶輔助,讓它可以在特定的時刻提醒你去完成那件事。使用個人數字助理(PDA)是個較好的辦法,因為它的鬧鈴會在恰當的時候響起,還能為你提供足夠的信息,讓你明白它為什么會響,原來是該“拿牛奶”了。
用這些工具來提醒約會、開會或服藥都很不錯。再舉一個例子,你每天都在用鬧鐘提醒自己在特定的時刻起床,如果鬧鐘沒響,你上班遲到,老板也不會罵你記性不好,但你顯然需要外界提醒,中止你當時正在做的事——在這個例子里就是睡覺——改變你當時的行動軌跡。記憶未來該做的事也是如此,你需要某種外界的提醒,使自己能在恰當的時間去做該做的事。不要因為預期記憶不佳就誤認為自己記憶力不好,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彼此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