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的電影總是以喜劇的方式給予人們無盡的思考。《三傻大鬧寶萊塢》批判填鴨式教學,《我的個神吶》向印度宗教開炮,《地球上的星星》將矛頭指向教育者,鼓勵因材施教…
“伊夏,2分!”這個成績一團糟的孩子是故事的主人公。因為成績不好,他被定義為壞孩子。打架,不學習,逃課,老師,家長用所有頑皮惡劣的字眼來形容伊夏。就連最寵愛他的媽媽也越來越不理解他。
在老師和父母的一次談話后,父母終于狠心把小伊夏送到了寄宿學校。那本伊夏與父母和哥哥漸行漸遠的畫冊,讓人心疼這個只有8歲的孩子的同時更驚嘆于他的繪畫能力。伊夏的新生活一團糟,不會打領帶,被老師頻繁的批評。原本活潑的孩子似乎被抽去了靈魂,眼神空洞而迷茫,甚至對喜歡的畫筆也沒了興趣。新來的尼克老師發現了伊夏身上那種不屬于這個年齡的悲傷,原來伊夏有閱讀和聽寫的障礙,他總是把字寫成反方向的,可是這樣的伊夏卻具有繪畫天賦和動手能力。在尼克的幫助下,伊夏成了一個學習優秀的孩子,他終于可以像哥哥一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悲喜交加的故事留下的是教育者的反思。父母和老師一昧固守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卻忽略了對孩子天性的釋放。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傳播,最重要的是做到人性化,易于孩子接受的模式才是最好的。
在屋頂上發泄憤怒,坐在礁石上眺望遠方,望著父母的車遠去,在衛生間里止不住地哭……小伊夏的背影都是悲傷的。所幸,伊夏遇到了尼克。“地球上的星星”指的不只是伊夏這樣的孩子,也是尼克那樣的老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地球上又有多少像伊夏這樣的孩子卻得不到關注呢?那么,他們會不會像伊夏一樣悲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