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汽油車的用戶,但也一直關注著電動車。我承認電動車足夠環保,有很大的前景,特別是特斯拉這一知名品牌的橫空出世,更是讓世人覺得前景光明。可是如果其不做改變,就會像瓶子里的青蛙,前途光明,但出路不大。
最首要的是兩個問題:續航里程和充電方便性。
我們一直都在開汽油車或者柴油車,我們已經很習慣加滿一箱油之后,就能開4、500公里甚至更長的里程。可是電動車現在還真的做不到這一點。
君不見,國內市場上各自主品牌出品的電動車甚至于合資、進口品牌的電動車,能夠達到這一里程的寥寥無幾。基本上150公里左右的里程就算長的,更不用說100公里以下的產品了。
可是,這不是胡鬧么?
這一里程,基本上就是1-1.5天行駛的里程,而且這還是在道路通暢的情況下。如果考慮到帝都這種超大型城市的『路面停車場』的狀況,這一里程想必還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
再加上現在的技術,充電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基本上正常充電需要8小時左右。即便考慮到不少車型已經有快充的技術,也需要最少半小時的時間。不知大家怎么感覺,反正讓我在半道上找個地方花半個小時充電,我無法接受。
所以個人認為,就像特斯拉曾經提出的,最好能夠在充電站或者類似的地方進行電池組的快速更換,這才是終極解決之道。這樣,甚至有可能做到比現在加油更快的速度。
可是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為要做到這一點,所有車廠就要有一個統一標準,電池組外觀要做成一樣的,或者統一成幾種固定的外觀和參數。充電的接口,電流數值,供電設備等等,都要一樣。但這一點,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都很難實現,更不用說在我壯哉大天朝這一由政府主導行業進展的奇葩地界了。
那邊廂有人嘀咕:你說續航里程,不還是有特斯拉呢么?小哥,特斯拉是我等屌絲用的起的么?他的充電問題是你個人能解決的了的么?一個大公司和我天朝國家電網去PK都鎩羽而歸,我等升斗屁民能干的過么?
再者另一方面,環保問題。
電動車表面上用電,沒有汽油、柴油車的排放問題,但是,發電是要用煤炭的。雖然也有天然氣、核能、石油等燃料,但國內煤炭發電是絕對的主流。這種的用電所帶來的污染是否能夠小于甚至遠小于燒汽油、柴油帶來的污染,似乎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廠商或者政府部門給過明確的說法。甚至不要說『明確的』說法,而是連『說法』都沒有!
所以從環保角度講,我認為行業應該考慮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新能源車的終極形態:氫能源車型。但不管哪種能源,甚至于核能都可以考慮進去,需要的是綜合評判,判斷生產這種能源的環境成本與燒化石燃料所帶的環境成本到底哪個大。
不過對于現階段而言,由于技術尚未跟進,革命路途尚很遙遠,最佳解決方案是混合動力車型。這樣即解決了環保問題,也解決了續航里程過短的頑疾;同時相對而言,技術的研發會比較省事,購車成本也就會相應的降低。
第三個方面,市場競爭與政府主導的問題。
一直以來,市場競爭都是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解決之道,可在我大天朝,一直以來就是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現在看到電動車或者美名其曰『新能源車』的發展契機,同時附帶『提振國民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高大上名頭,就又開始以政府來主導行業的發展了。
這一行為,又再次印證了政府效率低下的判斷:君不見,出品的車型續航里程最多僅為150公里,核心技術仍然和化石燃料車型一樣采用國外技術而沒有自主開發,各地出臺土政策嚴控外地品牌電動車進入當地市場等等。
這樣的行為,最終受害者仍然是廣大消費者,他們喪失了選擇的權利。不僅喪失了選擇不同品牌的權利,更喪失了選擇先進技術的權利。就像當年中國移動選擇TD-CDMA這種莫名其妙3G制式一樣,不得不選擇極其落后的技術。這種事情如果在美國,公民是可以按照憲法狀告政府的。
這樣的行為,最終受益者是政府。隨著產業的發展,會有更多的稅收,會有更高的GDP,會有在官場評價體系中得到更高的評價從而能夠升更高的官職。
上面我只是提及了國內的電動車,而沒有提及特斯拉。且容小的我準備一段時間,特斯拉問題與情況比較特殊,需要好好的準備,不久即將奉上特斯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