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我最近常想過去,不是因為心態老了,也不是因為閑著沒事,而是我習慣了憶苦思甜,銘記過去。于是想起過去種種,想起生活中燈的來。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首先看到的應該是光明,所以向往光明是人的本性,而燈就是驅散黑暗,奉獻光明的人間奇寶。
關于燈的歷史演變,我知之甚少,只知道有過火把、油燈、馬燈、礦燈、煤油燈、電燈、車燈、天燈、探照燈、彩燈、激光燈、熒光燈以及節能燈等。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整個世界都是霓虹閃爍,美妙無比,既讓人覺得溫馨,又讓人覺得浪漫滿屋。夜幕下那粉紅色的燈光,更是充滿無盡的誘惑。
十年前在成都西南燈飾批發市場,見過無數奇燈,有玻璃、鐵質以及塑料質等燈飾,富麗堂皇賽天堂,價格昂貴過萬元,但是如果買一套華美的燈飾回家安裝,毋庸置疑,必定能為你家增光添彩。即使是蓬壁,也能生輝。
六年前,路過自貢,順便參觀了舉世聞名的自貢燈會,她將燈飾與中國文化、華夏習俗、現實生活以及未來構想相結合,主要景致有:寶蓮燈,二龍戲珠,龍鳳呈祥,前程似錦等等……藝術地把燈無聲的光,多彩的光,設計得巧妙絕倫,美侖美奐。不論是光的色度、亮度、散射角度,都令觀賞者感到舒適。觀后贊嘆不已,快樂之極。
而真正把燈用在絕處的,恐怕得數音樂噴泉了。隨著音樂的節奏,水花四濺,簇擁著七彩光,狂吻,強行改變了燈光的傳播方向,折射、反射、散射,瞧那一片湖光水色,火樹銀花,流光溢彩,她們與舒緩的輕音樂、動感的搖滾樂連在一起,給我們奉送一場又一場試聽盛宴。
然而繁華的夜生活,也難以消除孤獨者內心的憂傷,從燈紅酒綠中蹣跚而歸,孤燈難眠。世界風云變幻,也難改小人物命運的悲哀。一個個生命就像那盞盞形式多樣,色彩各異的燈。或許你是一個火把,一盞油燈、抑或是一簇彩燈,你總會散發出自己的光和熱,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可是最后總會有油盡燈滅的時候,以前我曾說自己絕不做蠟燭(淚多命短),要做電燈泡。當時激情滿懷,沒想到電燈泡也有他的使用時限的啊!
迷茫的時候,想起幸福快樂的童年。那時鄉鎮以及農村還沒有電燈,我的童年是煤油燈伴隨著長大的。煤油燈也叫洋油燈,樣子、構造和酒精燈差不多。用一個有瓶蓋的瓶子,蓋上打個洞,插根金屬質管,穿上線繩,往瓶中置油便做成了。闊氣人家花錢買。我們買得少,通常用墨水瓶或去醫院要來空藥瓶,再裹根牙膏皮管,插上媽媽縫補衣服用的線條做燈芯,倒上洋油,雙手一拍,成了!
盡管這煤油燈油煙味刺鼻,我們還是十分喜愛,因為它可以驅散我們眼前的黑暗,還照亮了我們心中的夢想。
說到我兒時的夢想,現在的孩子可能會不以為然,因為誰都會有夢想;或許會有更多的人會笑話,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愛迪生,跟他一毛錢關系也沒有。我的夢想就是天天要吃白米飯,夜夜要點亮那三盞我自制的燈,照亮我家的每一個屋子。就連這小小的愿望,現在看起來可笑,可在當時稱得上是奢望,關鍵是洋油,洋油啊,洋氣!一是貴,須有錢買,飯都吃不飽,哪來錢買?二是煤油國家定量供應,一家一戶一個月只能買一斤,一個月一斤!不夠用啊!即使你有錢也買不到。當然要是你有個姑爺舅子老表在供銷社上班,你或許能多買一斤,這個,你懂的!
也許是因為供銷社職工朱建伯善良,也許是因為母親平常送點菜蔬土豆給朱叔的原因,我們家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手里攥著錢,拎著油瓶前去,他便會多賣半斤煤油給我們,而且還低聲囑咐,不要告訴別人,這算是計劃經濟時代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吧!在朱叔叔的幫助下,我們家的燈往往可以比別人家的更亮,這讓幼小的我頗為自豪,而且總希望父母點燈的時候長久點。
然而,為了節約,當我們悄悄地把燈芯拉長撥亮后,父親又會悄悄地把燈芯拉短,他不會罵我們。母親常在燈下做針線活,父親常在燈下給我們講書里的故事,聽得入神,懵懂開朗,書成了心燈,書里的故事則成了燈芯,漸漸在我的內心燃燒著,開始喜歡起那些離奇的故事來。什么《今古傳奇》、《小老鼠上燈臺》、《三毛流浪記》、《三國演義》、《濟公傳》、《花木蘭掃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蔡小姐忍辱報仇》等全在我的腦海里生根發芽。于是還在白天,卻 又期待著天黑,夜里的燈似乎比白天的太陽更有魅力。我喜歡坐在煤油燈前,趴在桌子邊聽父親講述書里的故事。
再后來,國家改革開放了,經濟飛速發展。起初可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別人家安裝了電燈,心里羨慕不已。倒也不十分難過,因為有父母在身邊長相伴,成長中雖缺錢,但不缺愛,更重要的是后來經濟體制改革了,煤油可以隨便買了。這著實讓我高興了好久好久,因為不用擔心買不到煤油了,再也不用擔心天黑了。而且點煤油比用電發得貴,高消費!心里阿Q,不比人差。
91年,小學畢業,總分210,我考了204,全鎮第一,高興之余,秉燭夜讀,我拿出自己制作的煤油燈,拉長燈芯,點得老亮,這以后,父親再也沒有拉短我我們的燈芯了。
上中學后,學習更困難,成績不及小學時代好,競爭壓力也大,心里惆悵,就在天黑時候點亮自己的油燈,看著燈芯認火焰,聽著燈花想前程。時代進步了,不愁餓,也不愁煤油了,卻開始展望起未來,因為家鄉離縣城近,看到城里的繁榮,因為看到老師領工資時手里拿著“大團結”,想到生活的差距,于是想要努力,爭取通過中考,跳出農門。然而時代也不會老是寵幸某一個人。中考失利,只考上了高中。
這一年1994,母親變賣農產品,湊了600多元把我送進高中,我離開家讀寄宿制高中,告別了煤油燈時代,來學校享用國家的電燈。也許是因為學習用功,也許是因為教室太古老漆黑,一間教室四盞日光燈也沒有保護好我的眼睛,我近視了!
放眼周圍,多少農家子弟正在為生活和改變命運而努力成了近視啊,有同學戲稱“今世進士盡是近視”!
母親看著我眼睛近視了,特別心疼,我知道當時她的眼圈是紅潤了的。她歸罪于家里以前沒有安裝電燈,油燈下看書多,把眼睛熏壞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知道,這是用眼過度造成的,就像母親的手,一個女人的手,原本細嫩,卻被生活磨起了老繭一樣。原本農家,收入微薄,甚至常常是入不敷出,想要安裝電燈,確實不易啊,何況我們兄弟倆要交那么多學費,確實讓父母辛苦了!
95年的一次歸宿假,我回家,發現家里突然安裝了電燈,高興得白天即把所以的燈拉亮,從此,我的世界將不再黑暗。我以為父母發財了,問后才知道媽媽是借錢安裝的,說我上高中了,以后看書時間會更多,眼睛要緊。知道真相后,心中壓力頓生,很感謝父母,決心努力,力爭學有所成!
就這樣,我們家的煤油燈被放進了櫥柜,只有停電的時候才難得一見。
現在成人了,用燈不是問題,問題是用什么樣的燈,才能照亮自己的心田。常想曾經那微弱的燈光下,小小少年,心懷夢想,抑或理想,驀然回首,那人還在燈火闌珊處。而今的自己似乎滋生了惰性,心里迷茫,看不到前進的方向。
無論生活怎樣發展,我始終相信:燈,是光明的使者,是生活幸福的見證。一個人,坐在燈前,可以思考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兩個人面對面坐在燈前,可以脈脈含情,暢想未來。一家人坐在燈前,聊天猜燈謎,可以享受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