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看道德經有很多感受,先說有和無,我們都知道因為無所以有,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想他背后的無,無是本,有是末,有依賴于無的作用,無因為有而發揮作用。
世間存在太多的誘惑,有人被欲望控制,有人控制欲望,可以做到清心寡欲,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所以越是簡單越是深刻,越是樸素越是純美。
突然對淡泊明志無以致遠有了新的認識,非學無以廣才,非寧靜無以致遠,才須學,學需靜,如果不能在喧鬧中寧靜淡泊,學習,那么何以有后面的明志致遠呢,給大家推薦諸葛亮的《誡子書》,靜,學,明,遠。
說到無為之無所不為,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可以事半功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我們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但也可能徒勞,所以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過我在想這個運用到企業和育兒上會是什么樣呢?
沒想到道德經里也有關于管理者的分級啊,一等,人們只知道他的存在,二等人們尊敬他,三等人們敬畏他,四等人們輕視他。無為而治,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形式,事半功倍,無所不為。這個讓我想到了育兒和企業管理,真的可以嗎?有人試過嗎?結果怎么樣?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