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其中的人,適合創業,而身心俱疲的人可能不適合。”
這句話實在是不夠嚴謹,我們嘗試從社會心理學領域找一些答案。
首先是經典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
企業HR接觸的比較多,這項理論認為,我們表現出來的知識和技能是冰山上部,決定自身綜合素質的是冰山下部:價值觀、性格特質和動機。
從上到下,習得難度越來越大,被感知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技能和知識易學,價值觀雖然難改變,但是也可以被調整或者自我調整,而最底層的“動機”的形成,現在普遍認為只和基因及童年因素有關,幾乎無法改變。
那是不是具備足夠的技能和知識就一定適合創業呢?我們再來看看麥克利蘭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成就動機理論”。它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成就需要:爭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
權力需要:影響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
親和需要: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系。
根據這三種需求的不同程度,看看我們適合擔任哪一種角色?
以下是創始人、合伙人、職業經理人不同的需求劃線。
▲“深v模型”,高成就、高影響、低親和=帶領企業走出困局的開創者。
▲高成就,權利動機一般,低親和力=卓越的合伙創業者
▲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
為何有人「小富即安」,有人「鴻鵠之志」?
我們會因時因勢被賦予一個角色,內心卻是徘徊不定,同樣用“成就動機理論”來看看“銷售”和“司機”崗位的不同:
上圖紅色是銷售崗位的要求:高親和動機,高成就欲望,低影響力(很多事情客戶說了算)。如果內心的真實情況是藍色所示,內心獨白恐怕是“不談業績我們還有的聊”。
上圖紅色是個司機崗位的模型,成就動機不能太高,否則不穩定;權利動機不能太高,否則亂說話。要有足夠的親和動機,才能服務好老板和接待好客人。但實際上,如果內心的真實情況是藍色,成就動機很高,這份工作會覺得很枯燥,沒前途。
所謂的鴻鵠之志,就是高成就動機;所謂的小富即安,即使低成就動機。
改變不了環境,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萌生創業想法的那一刻,成就動機就被調整得很高,所以有的人很累,有的人卻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