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9
? 在這封奏書里,張儀詳細分析了秦魏兩國的戰略態勢,然后指出:公孫衍在戰勝魏軍后不是繼續進攻,乘勝追擊擴大效果,而是收縮戰線,并且把主力轉向西方的夷狄,這動作非常愚蠢并且非常可疑。西方的夷狄很明顯是疥癬之疾,東方的魏國才是心腹大患,只占據河西而沒有穩固成果,應該是身為魏人的公孫衍私下放了魏國一馬,已經有人議論公孫衍收到了魏國的重金賄賂,心存故國且見財起意,請大王明鑒并調查。
? 秦惠文王讀罷大驚,雖然公孫衍是魏人,可自己從來沒有懷疑過他的忠誠,但是張儀奏書里嚴謹的分析和判斷足以讓他對公孫衍的信任產生了動搖,于是,他命令對公孫衍展開調查。
? 調查很快有了結果,找到了公孫衍私通魏國的鐵證。證據這樣容易找到當然是魏國方面故意透露的,公孫衍和魏國有私下交易的信息也是魏國人故意放出的風聲,這是魏惠王用的離間計。
? 秦惠文王想不到自己的商鞅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做法還算仁義,畢竟公孫衍有功于秦國,結果是公孫衍被解除一切職務,禮送出秦國。
? 從青云之上直跌落地上的公孫衍不恨秦惠文王,不恨魏襄王,卻深深恨上了進讒言的張儀,他認為是張儀毀了他的錦繡前程,被押送回魏國的公孫衍暗暗發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報復張儀。
? 公元前328年,張儀被秦惠文王單獨召入宮中,君臣之間展開了一場兩千多年前的隆中對。
? 秦惠文王很誠懇地請教張儀,怎樣使秦國成為霸主。
? 張儀認為:目前秦國的國力已經不弱于任何一個中原大國,但是河西之戰已經暴露了實力,如果成為中原諸侯共同的目標,會十分危險;魏國長期處在中原霸主的地位,雖然近年來接連遭受打擊,國力日漸衰落,但是依然有著很雄厚的實際基礎,如果秦國長期處在與魏國的纏斗中,不但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更有可能引起其他諸侯國的覬覦。
? 秦惠文王驚問:那怎么辦?
張儀道:秦國應該做的是穩定住已經占據的河西之地,設法與魏國謀求和解,魏國一旦倒向秦國,韓國勢必無法獨善其身,也會很快親秦,這樣,秦、魏、韓三家以東西橫向結成一個軍事同盟,秦國做領導,就可以應對東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這種聯盟方式叫做連橫。
? 張儀成竹在胸,侃侃而談,秦惠文王眼睛越來越亮,急忙催促張儀繼續。
? 張儀又道:長遠地看,魏國處于四戰之地,已經喪失了再圖霸業的機會,韓國更是弱小,趙國燕國國土貧瘠,能與秦國一較長短的只有齊國和楚國。齊國有漁鹽之利,國家富庶,楚國幅員廣闊,兵多糧足,所以,秦國真正的敵人是這兩個國家,一定千方百計削弱它們,更不能讓他們合作來對付秦國,必要時可以聯合魏國攻齊,聯合韓國攻楚,這就是連橫政策的妙處,如此大業可成,霸業可期矣!
? 秦惠文王聽的心花怒放,這才是寡人的商鞅嘛!
? 且慢,還有一個問題,先生不也是魏人嗎?你怎么能保證在與魏國的交往中不像公孫衍那樣行事呢?
? 秦惠文王夠直率,不解決這個問題,他又怎么能夠放心地把軍國大事交給張儀呢?
? 張儀坦誠地看著秦惠文王:“臣下與公孫衍不同,他在魏國有很多宗族朋友,所以對殺傷魏人有不忍之意,臣下與宗族朋友早已疏遠,備受冷落,滿腹才學無處施展,只要君王信任臣下,臣下必然對主公肝腦涂地,永遠忠誠。將來秦國一統天下,魏國就是秦國,秦國也是魏國,天下一家一國,又何必斤斤計較自己的本國呢!”
? 秦惠文王哈哈大笑,非常滿意張儀的回答。君臣相見恨晚,一直談到天光大亮。
? 歷史上有很多的君臣配令人稱道,君臣間推心置腹,完全信任,互補長短,雙劍合璧,天下無敵。比如齊桓公和管仲,周文王和姜太公,秦孝公和商鞅,劉備和諸葛亮,當然還有秦惠文王和張儀。
? 這些都是絕配,可遇而不可求。
? 張儀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為秦國謀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感激秦惠文王的坦誠和信任,不因為他的貧寒而有絲毫鄙視,得主如此,又復何求!
? ? ? ? ? ? ? ? ? ? ? 10
? 公元前328年,張儀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與公子華一起統兵進攻魏國,于當年攻占了魏國的蒲陽,蒲陽已經是黃河以東范圍。
? 正當魏國上下人心惶惶之時,忽然傳來一個消息:秦國新任大良造張儀出使魏國。
? 此時,擔任魏國國相的是惠施。
? 惠施是天下聞名的大學問家,也是先秦諸子中名家的代表人物,他與公孫龍代表的名家注重名實之辯,是一切邏輯學的鼻祖。
? 比如惠施主張天下的中心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這個觀點人們非常不理解,但是現在人們已經知道了地球是圓形的,惠施說的就很有道理;又比如他說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合同異”等觀點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學問,成語“學富五車”說的就是惠施。
? 人們最為熟知的就是他和莊子的故事。他們既是最好的朋友,而且還以辯論斗嘴為樂,比如那段游于濠梁上的精彩對話:
? 莊子與惠施一起在濠水橋上游玩,莊子看著橋下歡快游動的魚兒,感嘆道:“你看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多么快樂啊!”
? 惠施是個隨時隨地都要找莊子話中漏洞的人,他立刻反問道:“你又不是魚,從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 莊子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樂呢?”
? 惠施終于抓到了莊子的漏洞,施施然道:“我當然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也不是魚啊,所以我知道你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
? 至此,莊子似乎在這場辯論中敗下陣來。但莊子所以是莊子,正是因為他有一套高超的雄辯術。
莊子馬上道:“好吧,咱們回到最開始,你問我從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的時候,已經證明了你知道我已經知道,所以才問我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回答你,我是從濠水這座橋上知道的啊!”
? 辯論結束了,至于誰輸誰贏已經不重要了。
? 惠施除了是個大學問家,還是個眼光獨到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擔任魏相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徐州相王。
? 為了把魏國從龐涓兵敗喪師后的危機中解脫出來,公元前334年,惠施經過運作,成功地讓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面,并且相互稱王,承認對方的王的稱號,史稱“徐州相王”。
? 在此之前,雖然周天子早就沒有了威望,可是大多數諸侯國依然是按照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相互外交,只有楚國吳國越國幾個邊緣化外的野蠻國家稱王,還不被中原諸侯承認,那些國家在與中原諸侯會盟時也不得不暫時不提王號。可是,這次徐州相王是中原諸侯的核心諸侯國直接稱王,完全是把自己放在了和周天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是純粹的僭越。
? 通過徐州相王,魏國與齊國結束了敵對,達成了和解,魏國得以緩解了壓力,穩定了局勢。這一切都是惠施的功勞。
? 張儀不愿意與惠施這位辯論大師比試口才,他直接要求面見魏惠王。
見到魏惠王后第一句話,張儀就表示可以把剛剛攻占的蒲陽還給魏國。
? 魏惠王還在消化這個驚喜時,張儀又拋出了第二個誘餌,他說,只要魏王同意修復兩國關系,秦國可以派出秦王的公子到魏國為人質。
? 這就是滿滿的誠意了。魏惠王大喜,立刻命令大擺宴席,招待這位本來是魏國人的秦國使者。
? 飲酒間,張儀開口道:“王上,秦國為了表示誠意,又還土地又派質子,您是不是也該表示點什么呢?”
? 魏惠王當然知道秦國的善意是有條件的,他問道:“那么,先生之意如何?”
? 張儀道:“如今秦國兵強馬壯,這一點,相信回到貴國的公孫衍先生很是明白……”
? 張儀掃了一眼,并沒有發現公孫衍。他知道自從公孫衍回到魏國,魏惠王不計前嫌,任命他為將軍,此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對著自己咬牙切齒呢。
張儀繼續說:“我們國君不愿意大動干戈,才決定與魏國修好,如果王上把河西之地正式歸還原本就屬于它的秦國,秦國保證不再進犯魏國黃河以東地區,如此,則兩國永結盟好,豈不妙哉?”
? 聽了張儀提出的條件,又被張儀這一套軟硬兼施的套路弄得欲罷不能,想想河西之地絕大部分已經被秦軍占據,魏國短期想奪回來希望不大,不如就拿這些換來兩國停戰,起碼能保全黃河以東不再被秦國侵犯,至于丟掉了先祖開辟的疆土,也只能暗自慚愧了。
? 經過與惠施商議,魏惠王同意了張儀的提議。隨后幾日,兩國簽訂了友好盟約,魏國宣布割讓河西少梁地區和十五個縣給秦國;秦國也歸還了蒲城和幾個小城邑,軍隊退回黃河以西。
? 這場看似雙贏的談判后,秦國正式占據了河西之地,并且迅速把這一地區變成了前出中原的戰略基地和橋頭堡,大大改變了多年來不利的戰略態勢,進可攻退可守。而魏國的勢力全面收縮,從此不再與秦國爭奪河西。
? 回到秦國的張儀立刻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國相,為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至此,窮小子張儀終于完成了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升華,張儀的大名也迅速盡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