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簡書的黛玉早報,看到一篇文章,標題很有趣“ 君可知,“簡書" 這個古風美名,出自哪首古詩詞?哪位偉大詩人?”
講真,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我一直以為“簡書”就是“簡單書寫”的含義,如是而已,沒別的什么。這時突然有人告訴我,“簡書”這個詞啊,可是有歷史淵源的咧。我想當然的就以為,這文章肯定是簡叔寫的。可是一看作者,竟然不是簡叔,我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心想,按照標題說的“古風”,難道他要說古漢語中“簡書”的那個含義?難道是想要搞個大新聞?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心態,我搬來了我的小板凳,翹起二郎腿,磕著瓜子悠哉悠哉地看起了這篇文章。
他有一首詩《秋來》,寫的非常好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簡書" 這個古風美名,正是出自于這首名詩的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這句。青簡的“簡",一編書的“書"。
(文中的“他”指的是李賀,筆者注)
很直白,作者認為“簡書”這個詞就是出自李賀的一首詩《秋來》。
強行解釋。
這解釋未免也太牽強附會了吧。因為那首詩中有“簡”“書”兩個字就說“簡書”出自那首詩,這個邏輯,總覺的很奇怪。論據明顯不足,論證過程也是含混不清。作為一名理科生,真是完全接受不來。而且,對于一個詞語的考證過程也不是這么玩的,因為個人興趣,我自認為對于漢語言還有那么些許了解,就更難以接受這種牽強附會的解讀了。看不到還好,看到了非要說點什么不可。
看得出來,作者或許的確是一個對詩詞有著許多了解的人。雖然他(不知作者性別,只好使用這個“他”)對于詩仙太白,詩圣杜甫和詩鬼李賀的描述我并不是那么贊同。當然,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作者喜歡李賀,所以對李賀大有溢美之詞,這也可以理解,但要說李賀才氣在李白蘇軾之上,這就讓人不爽了,畢竟,我在詩詞方面的愛豆就是蘇軾和林逋。
且不說拿“才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來作對比是一件多么沒有意思也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真要比,我家蘇軾也不見得會輸給李賀啊?
有點扯遠了,我們還是說“簡書”的事情。
按照原作者的邏輯,因為李賀的詩中出現了“簡書”,所以“簡書”出自于李賀的詩《秋來》。
其實,要強行說“簡書”出自李賀的詩,換另外一首可能更好。
詠懷二首
李賀
長卿懷茂陵,綠草垂石井。
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
梁王與武帝,棄之如斷梗。
惟留一簡書,金泥泰山頂。
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鏡中聊自笑,詎是南山期。
頭上無幅巾,苦檗已染衣。
不見清溪魚,飲水得自宜。
這里直接出現了“簡書”這個詞,豈不美哉?
類似的邏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有趣的東西:“簡書”出自于詩經。(講真,如果說一個詞出自于什么地方,當自己沒有做過嚴謹考證的時候,說出自《詩經》是最好的,一般大家不會反對,尤其在起名上面,比說出自于其他地方逼格可要高多了)
證明過程如下:
我先放一首詩。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出車
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仆夫,謂之載矣。
王事多難,維其棘矣。
我出我車,于彼郊矣。設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憂心悄悄,仆夫況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車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獫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王事多難,不遑啟居。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執訊獲丑,薄言還歸。
赫赫南仲,獫狁于夷。
按照原作者的邏輯,看到沒,上面的這首詩里有“簡書”兩個字喲。“簡書”這個名字起得好呀,出自《詩經》,《詩經》對于中國人的地位知道不,就是以前大家必看現在基本高考完之后就不知道的那種。(滑稽.jpg)
講真,人們對于詩經的認識,或許就真的只局限于語文課本里出現的《關雎》《蒹葭》《采薇》了,上面的這篇,估計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在這里我就順帶稍微說兩句。
這篇《出車》,大家不了解,沒有關系,它的上一篇大家一定是知道的,那就是《采薇》。也許有人讀《出車》,讀到“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王事多難,不遑啟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用懷疑,讓你產生熟悉之感的就是入選語文教材的《采薇》。
說起《采薇》,大家可能稍微還有那么一點印象,這是《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的名篇,同一篇章還有一篇是非常有名的,而且這幾年出盡了風頭。這一篇就是《鹿鳴》。
有必要把這首摘錄到這里: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大家可能還記得,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名“呦呦”以及其研究的“青蒿素”,都包含在了《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一句當中。大家更可能記得,2016年的G20峰會,杭州西湖上演的文藝節目里就朗誦了《鹿鳴》。作為小雅的開篇之作,《鹿鳴》可以說是《詩經》中“雅”的代表。
原本,《鹿鳴》是周王宴會群臣賓客的一首樂歌,后來也成為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等宴會的樂歌。曹操曾把此詩的前四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后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好像我跑題跑得也夠遠的。
我們回來,說說“開車”的事情,哦,不對,是《出車》。
《出車》描述的是一幅古時天子平定獫狁的征戰圖,和《采薇》比較接近。大家多讀個幾遍差不多就能理解了。畢竟,我不是來講詩的,我還有正事要干。
是時候說一說“簡書”了。
“簡書”在《出車》里是什么意思呢?
漢·毛氏傳:簡書,戒命也。鄰國有急,以簡書相告,則奔命救之。
簡書,在《出車》里其實就是“寫在竹簡上的軍書”(周振甫《詩經譯注》)。這個詞可以擴展一下,簡書指用于告誡、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書,到后來也可以指一般文牘。
我不知道當大家知道“簡書”在古漢語中的含義時會有怎樣的反應,不過沒有關系啦,“簡書”的古義已經幾乎沒人用了,誰還用竹簡寫東西?現在嘛,簡書主要就是指簡書這個平臺。不信,你可以百度一下看看
說回“簡書”這個網站名字由來的問題,如果按照車臣子同學的想法,非要從“古詩詞”里找到根源,那么按照用出現時間更早的詩經是不是更好呢?而且,《出車》里面可是貨真價實的“簡書”,比起《秋來》當中隔了老遠的“簡”和“書”是不是要好很多?也不會顯得很勉強,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說一個詞出自于《詩經》,那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就拿車臣子同學提到的《中國詩詞大會》來說,武亦姝同學最亮眼的表現,可能就是出自《詩經》的《七月》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講真,這句出來有那么多人驚訝我也是蠻驚訝的,因為在我的想象中,有一雙滑板鞋下(誤!!!)。在我的想象中,大家對于詩經中的《七月》應該是不陌生的。我讀高中的時候,有成語題,判斷成語用得對不對,其中一個典型的錯誤就是“七月流火”的誤用,很多人把這個詞誤以為是天氣很熱像火燒一樣。其實要明白這個詞,就要先明白這個詞的出處,不用我多說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出處就是《七月》。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當時我記住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于是我就明白了,哦,七月份天氣開始轉涼,九月份就開始發寒衣了,嗯,沒毛病。
關于“七月流火”的解釋,我還是想引用周振甫先生《詩經譯注》中的注解。
七月流火:一年從秋季七月開始,火星自西而下,謂之流火。
七月流火的含義,并不是說天氣特別熱,熱得像著了火一樣,而是說,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
好像又走遠了,我們回來,接著說簡書的事情。
前面已經說了簡書一詞的出處,解釋了簡書的含義(用于告誡、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書。亦指一般文牘。)
簡書這個典故,自詩經以后,后世的許多詩詞中都用過。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例1
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
(唐)張九齡
靈境信幽絕,芳時重暄妍。
再來及茲勝,一遇非無緣。
萬木柔可結,千花敷欲然。
松間鳴好鳥,竹下流清泉。
石壁開精舍,金光照法筵。
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
復此灰心者,仍追巢頂禪。
簡書雖有畏,身世亦相捐。
例2
和陶始經曲阿
蘇軾
虞人非其招,欲往畏簡書。
穆生責醴酒,先見我不如。
江左古弱國,強臣擅天衢。
淵明墮詩酒,遂與功名疏。
我生值良時,朱金義當紆。
天命適如此,幸收廢棄余。
獨有愧此翁,大名難久居。
不思犧牛龜,兼取熊掌魚。
北郊有大賚,南冠解囚拘。
眷言羅浮下,白鶴返故廬。
例3
春思
黃庭堅
花柳事權輿,東風剛作惡。
啟明動鐘鼓,睡著初不覺。
簡書催秣馬,行路如徇鐸。
看云野思亂,遇雨春衫薄。
今日非昨日,過眼若飛雹。
光陰行晼晚,吾事益落莫。
閑尋西城道,倚杖俯墟落。
村翁逢寒食,士女飛彩索。
平生感節物,始悟身是客。
搔首念江南,拿船趁鸂鶒。
夷猶揮釣車,清波舉霜鯽。
黃塵化人衣,此計誠已錯。
百年政如此,豈更待經歷。
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看到,后世詩人用得更多的是“畏簡書”,就是《出車》里面的畏此簡書,于是“畏簡書”就成了公務羈身之典。
所以我挺納悶為什么一個對詩詞有足夠了解的人對對“簡書”這個詞那么喜歡,“簡書”算不上是一個非常優美的典故呀,政治文件哪有什么太大的看頭。
啊咧,我這么說會不會被簡叔打?
不過還是很佩服作者的聯想能力,能把“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聯想到“簡書”,也是蠻厲害的,比我厲害多了。
我想起高中的時候,有一篇課文,我的偶像蘇軾寫的,叫《石鐘山記》,其中有這么一句: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
其中,“枹止響騰”的騰字不太好理解,老師說,“騰,有傳,傳遞的意思,你們用的騰訊QQ,騰訊,就是傳遞信息的意思。"
當時班上的人發出連連慨嘆,掛了這么多年的騰訊QQ,原來騰訊是這個意思啊。
然后我就有點疑惑了。騰訊,難道不是因為馬化騰所以才叫騰訊的嗎?
后來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老師沒有問過馬化騰,說不定當初馬化騰就是因為自己名字里有個騰,又做的是通信行業,所以才叫的騰訊。你這樣的想法也是有道理,嗯,有點蘇軾的樣子,要敢于懷疑,剩下的就是去求證了,哪天你要是碰到馬化騰,記得問問他,回頭告訴我。”
我估計是沒機會接觸到馬化騰,但是這件事情卻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后來有膽量去質疑別人的觀點,和這件事情或許有很大的關聯。《石鐘山記》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建議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最后,總結一下,“簡書”這個名字究竟是什么來歷,估計不是我說的詩經,也不是車臣子同學說的李賀的《秋來》,正確的答案,恐怕只有簡書的創始人簡叔知道了。就像騰訊的由來,恐怕只有馬化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