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1982年的《銀翼殺手》之后,有無數的作品受到影片和菲利普迪克原作的影響,其中不乏佼佼者,《攻殼機動隊2無罪》,《皮囊之下》,《她》,這三部電影分別對原作的未來美學,人的異化,人機關系等幾個不同面向進行了深度挖掘。私以為銀翼殺手真正意義上的最好續作,是《攻殼2無罪》?!?049》從這些作品中都汲取了養分,但這些作品的新鮮感和所帶有的那種熱切,卻缺失了某種程度上說的“源”,這是一部給對銀翼殺手抱有尊敬但并無熱愛的觀眾看的銀翼殺手,它是這類觀眾在看第一部銀翼殺手時所期待卻沒看到的銀翼殺手。
? ? 舉重若輕與用力過猛,《2049》值得所有的贊譽,但與原作相比,有幾個核心點上的差異導致了這部無論思想和情感都還是差一個等級,這部分就細說下到底是哪些品質讓原作站在了一覽眾山小的高度上。首先是風格上的差異,原作在潮濕昏暗的布景氛圍里帶著一種空靈的優雅,頗有舉重若輕的大師范,《2049》則幾乎全篇都在“壓”,小心翼翼得仿佛是探員K行走在黃沙上一樣,如履薄冰,有用力過猛之感。
? ? 其次身份之謎也是一點,原作遺留下的最大疑問是 Deckard 是否是仿生人,在對待身份之謎的態度上,是這部續作的第一個毛病。原作的高明之處,在于以不提出問題的方式讓觀眾自己提出疑問,并對回答它毫無興趣。而《2049》提出問題,提供答案,再反復討論答案,甚至給出了如何討論這個答案的所有哲學手段,這就導致《2049》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像是故意留白的陷阱,它像是畫布上一朵未上色的花,觀眾們可以自得其樂地填上各種顏色,黑紅青紫藍,各種顏色往上填,都能說得通,但是說到底,這就是一朵花罷了。Deckard 是不是仿生人?Stelline 的童年記憶只有探員K擁有,還是在那群仿生人里分享?結尾 Stelline 是否認出 Deckard,是蒙在鼓里還是從頭到尾參與反叛行動?Joi 對 K 是真愛還是程序設計的討好?等等等等,無數的問題都可以從兩面甚至三面給出答案,似乎擁有某種開放性,但幾乎都是一眼可盡的答案。Deckard 的身份之謎只在原作結尾輕輕暗示,但就這么個邊角料,在續作里K的身份轉換直接成了故事的主線構架,對比原作的舉重若輕,就顯得笨拙了點。
? ? 原作里,Roy Batty 拜訪為仿生人制造眼睛的科學家 Chu 這一段我非常喜歡,這里其實暗示了仿生人的制造是個大的產業鏈,有各個不同的承包商負責生產不同的零件(部位)。續作里K拜訪記憶制造者 Stelline 的一段也是我認為最出彩的部分之一。Stelline 生來便有免疫系統障礙導致她只能一直待在玻璃隔離間內,為仿生人創造拼湊記憶,尤其是遙遠的童年記憶。
? ? Stelline 是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角色,因為她的工作本質上是在制造 Hiraeth(希賴斯:對不可歸,或從不存在的家園的鄉愁)。這是個古老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問題,是我們的經歷(記憶)造就形成了我們的個性(性格),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個性(性格)決定了我們如何處事,決定我們的經歷?這個角色的復雜在于,對于新生的仿生人來說,她既不是創造者,也不僅僅是拼湊零件的人,因為這里的零件 —— 記憶,意義非同一般??梢哉f,她是《2049》里最“銀翼殺手”的部分,她才是原作本質里的某個面向。
Reality and Identity 原作的 Gaff 和 Deckard 都在續作中回歸,空缺的時間線被補完,30年的歷程都得到了解釋,但有些時候會覺得似乎束手束腳?!?049》的表面之下并無太大深意,它是充滿生氣的原作的一個擬像和仿真,所以開頭我說,這是一部給對銀翼殺手抱有尊敬但并無熱愛的觀眾看的銀翼殺手,它是這類觀眾在看第一部銀翼殺手時所期待卻沒看到的銀翼殺手。原作歷久彌新的魅力在于其中關于真實與身份的討論像一條無盡的,首尾咬合的莫比烏斯帶。通過追捕逃亡的仿生人,Deckard 窺視到了一系列別人生活的片段。他與 Rachael 相遇并最終愛上了她,然而她是一個仿生人,被植入了制造者 Tyrell 侄女的記憶,這種強制壽命強制植入記憶的暴烈的創造,只是為了能生產更加聽話,更加溫順的奴隸勞工。而制造她的Tyrell,像是一只孵化出無數蛛卵的蜘蛛,最終被孵化出的后代暴力地終結了造物主自己的生命。這樣致命的暴力,貫穿整部原作。原作位于推測類(speculative fiction)題材作品的塔尖,而《2049》展現的是超現實主義,痛苦的自省,雖然同樣充滿致命的暴力,《2049》更多是關于新千年后人類的弊病。
? ? 影片開場獵殺農場主仿生人的段落是雷德利斯科特準備用作原銀翼殺手的開篇,但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拍攝。原版的設計中,哈里森福特飾演的 Deckard 默默坐在農場主的房中,廚房里一鍋湯正微微煮沸,隨著光線越來越暗,已近黃昏,農場主終于回到家中,無視 Deckard,徑直走進廚房,盯著那鍋湯,問道:“Do you want any soup? Who are you with anyway?(你要嘗點么?你和誰一起來的?)”,Deckard 回道:“I'm Deckard. Blade Runner”,說完便一槍射死了仿生人。
? ? 與其茍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 K 和 Joi 查找生下的小孩的DNA序列那段,Joi 說人類由G,A,C,T四個字母(核酸序列)排列組合而成,而她作為AI只有0和1的組合,少了一半。然后 K 跟她說 :“half as much,but twice as elegant”(簡化了一半,卻雙倍的優雅),透露著人類引以為傲的優越性,其實本質上跟AI沒有區別。
這句話還令人聯想到第一部里,Tyrell 對 Roy Batty 說的那句: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 表達仿生人雖然生命短暫,但卻燃盡了光輝。
? ? 兩個 test 的對比非常有意思,表面上看,兩者都是試圖引發被測者的情感波動(provoke an emotional response),但其實兩者的目的完全相反。VK Test 讓仿生人回答一系列的問題,是為了令仿生人更加的人性化,“more human than human”,舊型號的仿生人一般在20到30個問題之后就能判斷出是仿生人,而 Tyrell 制造的植入記憶的改進版的仿生人 Rachel,在100多個問題之后才能判斷。也就是說,VK Test 鼓勵你回答更多的問題,最終目的是令人與仿生人無法區分。相反,Baseline Test 也是提出一系列問題,但其目的是“反人性”的,它強迫你快速的,條件反射般地的作答反應,是為了讓你證明自己就是仿生人,越沒有情感,與人的差別越大越好。Baseline Test 期望你機械迅速的反應,最終目的是證明你是一臺順從冷漠的機器。
? ? 這個差異與故事背景密切相關,在 Tyrell 的時代,他希望造出更人性化的仿生人,而正是后來這種與人類無法區分的仿生人使大眾產生了恐慌,人類的優越性一去不返,人類優等運動(human supremacy movement)爆發,大眾與仿生人之間的矛盾步步升級,在仿生人破壞數據中心的大斷電(black out)之后,仿生人的制造被徹底立法禁止。而 Wallace 的仿生人制造技術保證了他的造物一定會聽話服從,他的仿生人與人類并不一樣,這才使仿生人技術得以解禁,而 Baseline Test,也變成了測試仿生人服從屬性的測試。
? ? 警探 K 在每次任務或是有過高強度活動后都必須回到警局接受所謂的“Post-Traumatic Baseline Test” (創傷后基準測試),基本就是一些含義不明的句子或提問中夾雜了些毫不相關的詞語,類似“cells”,“cells interlinked”,K 必須立即重復出這些詞語。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詞語均出自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的小說《微暗的火》(Pale Fire),尤其這幾句: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 in one stem. And dreadfully distinct Against the dark, ,,
Baseline Test 中所問的問題都是非常私密涉及情感的,諸如什么“握住愛人的手是什么感覺?”“你是否覺得自己缺失了什么?”,在每個這樣的問題之后,提問者加入了“cells”,“cells interlinked”等詞語并要求測試者立即重復。K的第二次測試是在他拜訪了記憶制造者之后,堅信了自己就是那個男孩,情緒受到了極大波動,可以明顯發現,在測試的后半程,K重復詞語的速度明顯變慢了,在每個問題之后都有顯著的停頓,與第一次測試有很大差別,測試結果是 Not Even Close to Baseline(遠不到基準線)。這個測試與原作的 VK Test 是個呼應,可以看成其的改進版。Blade Runner 是一項不容夾雜過多情緒的工作,必須果斷堅定地執行任務,所以這個 Baseline Test 的意義就在于測出被試者情感的波動(provoke an emotional response)。
? ? 全片看下來,雖說個人認為《銀翼殺手2049》缺失了一些原作的特點,而充滿了的拐彎抹角的晦暗,對存在的虛無進行翻來覆去的解釋,是導演維倫紐一貫風格的留存。影片中的虛擬女友與滿目的黃沙都透著一種陰沉的絕望,擁有豐富細節以及這個時代的頂尖視覺,《2049》比較像一本插了無數書簽和注釋的教科書,在這個向度,也僅在這個向度上,它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