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我的2016"征文通知后,我精心寫了一篇散文,幾個同事看后均稱必然獲獎。高興之余,3月27日下午,我冒著大雨去給譚交征文,到了譚的辦公室,空無一人,我便打電話,誰知譚說只要發(fā)QQ郵箱,我只好趕緊折回發(fā)送電子版征文搞。
完后悠哉地品茶,聊天,似乎穩(wěn)操勝券。
5月22日,我在彭的辦公桌看見了征文總結,結果發(fā)
自己榜上無名,便想當然地認為評獎是搞關系,搞照顧,然后也就沒多想了。
沒想到次日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彭叫我把所有征文全部裝成書。我有點沮喪地接過目錄,居然沒看到自己的名字。我馬上反饋,彭找譚來查證,結果居然是自己只發(fā)送了留言,并沒有添加附件!
啊,一定是自己太自信太身以為是了,以至于·留言后就迫不及待地點“發(fā)送"了!太粗心大意了,白白損失了一個獲獎機會。
不過我還是慶幸遇到了彭,讓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