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一個人年輕時就養成持續閱讀、學習的好習慣,那這個好習慣的養成原因,可能是家庭氛圍的帶動,也可能是教師或者是父母等人的引導、要求,抑或是身邊環境、周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倘若有一定年紀了,也還沒有養成持續閱讀、學習、思考的習慣,那我們怎樣盡快,或者說盡可能養成終身學習思考的習慣呢?
? ? ? ? 我以為可以從思考人生開始,從思考“自己為何來到人世間”,或者說從思考自己的“人生初心”開始,從思考“到底什么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開始?
? ? ? ? 人的獲得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在溫飽尚未解決之時,或者說基本的物質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考慮物質的東西無可厚非。倘若基本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還將追求僅僅放于物質上,或者說把過多的精力聚焦于對物質的追求上,那這樣的人生雖不能說有問題,但至少可以說這樣的人生追求,沒有實現“價值最大化”。想清楚這一點,那我們就有可能會把精力放一部分到閱讀、學習上來,以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養成閱讀、學習的習慣。
? ? ? ?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我們可以認真觀察思考身邊的一些家庭。有的人不好好贍養自己的老人,而把金錢看的很重要。表面上看是他自身“三觀”出了問題,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或者說這個家庭前輩們的人生追求就有問題。
? ? ? 人生不可以重來,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們就可以做個對比,即追求物質和追求精神各來一次,我們對比一下,兩次不同追求的人生帶來的情況有何不同。正因為人生不可以重來,所以很多人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出了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時候是不知道我們的人生“出了問題”的,因為人生不可以重來,就沒有對比嘛;更不可能去思考“我們的人生問題出在哪里”。
? ? ? ? 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對于培養我們自己“閱讀、學習、思考的習慣”,或許會有幫助。